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甘孜州 > 甘孜县

甘孜踢踏

藏区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而甘孜县地处康巴,各种藏族文化在西藏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再传入康巴。在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享誉康巴的甘孜踢踏是藏区粗犷、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

甘孜踢踏充满了甘孜县民族舞蹈的气息,被认为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踢踏舞是甘孜县的特色,它将艺术内涵的表演、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甘孜踢踏不同于纯粹的脚下炫技,活泼闲逸的甘孜踢踏,以粗犷奔放、热情洋溢的康巴文化为背景,更多的是借踢踏之魂展现藏区民间的风情万种。

甘孜踢踏根据笨教法王扎西敦珠的《笨教源缘明境》中记载,踢踏舞与藏戏大约在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传入甘孜。甘孜踢踏不同于西藏踢踏,更不同于爱尔兰踢踏,甘孜踢踏不只强调脚上功夫,更强调手上和身上的动作,形成了更为奔放、粗犷的特色舞。传入初期的踢踏舞,踏步动作多,手臂前后摆动,动作单调,舞蹈的表演技巧受到限制。民国初,踢踏舞成了甘孜寺的扎谐(扎巴舞蹈),从手腕摆动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丰收时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

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音响,大大发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在此基础上在身态和手型上也注入了本地特有的弦子、锅庄等新的血液,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无论是踏步方面,还是手臂方面动作多而大,挥动着轻灵多彩的长衣袖,踏着变化繁复的舞步,慢节奏时,给人一种舒展轻松的感觉;快节奏时,又是那样的协调而明快,奔放而粗犷,使人眼花缭乱。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和腰部需挂上一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舒展大方。甘孜踢踏分为有伴奏踢踏、无伴奏踢踏、有声踢踏、无声踢踏,她从僧侣的舞蹈形式逐步转变成民间的成人踢踏,进而出现了少儿踢踏、女子踢踏。她在县境内非常普及,无论是春节、1年、迎秋节,还是平时1庆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曾有人这样评价:“倘若爱尔兰踢踏、西藏踢踏踏出了风格,那么甘孜的踢踏就舞出了它的风采”。

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间舞蹈传统而自成一派,其舞步充满了跳跃性,活泼而欢快,音乐也多运用传统的藏族民间音乐,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与其他一些以脚步打击节奏的舞蹈相比,甘孜踢踏更注重脚步打点的复杂技巧与节奏,有力而简洁。甘孜踢踏的发展在近代更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娱乐、大型演出、民间歌舞等各种场合,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

早在1964年,甘孜踢踏《扎西德勒》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1993年,获全州首届青年艺术节舞蹈一等奖。2000年,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50周年及甘孜州第三届艺术节,编创的甘孜踢踏《甘孜娃》获得了创作表演一等奖,百人踢踏获大型舞蹈特别奖。此外,甘孜踢踏还多次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

1997年9月,组织了少儿“雪莲花艺术团”,参加全州第二届中小学生文艺调演,少儿踢踏《雪域春歌》获一等奖。1997年12月,“雪莲花艺术团”代表甘孜州参加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快点杯”艺术节,踢踏舞《雪域春歌》获一等奖。1998年,组织少儿踢踏队编创的少儿踢踏舞《康巴娃》,参加四川电视台主办的1998年春节文艺电视晚会的演出,并在199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全国迎春文艺演出中展播。

甘孜踢踏,已经成为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县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州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表现了这一独特且让人感叹的舞蹈形式,充分展示了甘孜人民热情洋溢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气质。甘孜踢踏是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每一个甘孜人也默默地、不由自主地继承着它,并将这一民族的东西合理地搬上现代的舞台,把民族的东西装入更多现代人的心里,因为民族的艺术才是世界的艺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热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