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丹东市

丹东鼓乐

每当遇到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的特殊日子,在乡间,老百姓都要请上一个鼓乐班子。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说起丹东鼓乐,丹东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娓娓道来。“如此宝贵的民间艺术,不仅要加紧搜集、整理,更要传承下去。”

鼓乐在丹东地区流传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安东县志·婚礼》、《凤城县志·丧葬》、《凤城县志·岁事》等丹东早年的各县县志中,均有记载。丹东鼓乐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鼓吹乐”,器乐名目繁多,曲牌更是丰富多样,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多年来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丹东鼓乐可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唢呐乐”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两大类。民间艺人吹奏的那种有半米长的低音唢呐就属于“唢呐乐”中的“喇叭乐”。低音唢呐音色粗犷、沉厚,宜于表现悲怆、哀婉的情绪。而由高音唢呐主奏的“小喳子乐”则音色明亮、高亢,适宜表达快乐的心情,常在婚庆典礼中使用。还有一种被艺人们称为“三不搁”的演奏形式,是由高、中、低音唢呐同时主奏,层次分明、韵味十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节日、婚庆等喜庆活动或农闲时娱乐活动中人们的喜悦心情。值得一提的是鼓乐艺人们的“绝活”———“咔戏”。所谓“咔”,就是模拟,技艺较高的鼓乐艺人以一支唢呐,逼真地模拟吹奏各种鸟鸣,更能把戏曲唱腔和各种感情变化以及不同人物的腔调,表现得惟妙惟肖。此外,一些鼓乐班在唢呐、笙管主奏的演奏形式中加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为配乐,更丰富了鼓乐队的表现力。

丹东鼓乐的曲体结构大体上分为“堂吹曲”、“牌子曲”、“套曲”三大类。“堂吹曲”也称“坐堂”,一般由引子、身子、尾子三部分构成。丹东鼓乐“堂吹曲”的引子是一段即兴式的、长短无定的散板音调,体现出灵活性。而乐曲主要部分的“身子”就比较复杂而多变了,除了快速的流水板,散板、慢板、中板等其他几种板式几乎都有所表现。“堂吹曲”的“尾子”,一般人理解和“尾声”差不多,其实“尾子”恰恰是乐曲的热潮部分。相对于“堂吹曲”的复杂,“牌子曲”就比较短小、活泼、欢快,常用于喜庆场合的演奏。

丹东鼓乐对研究丹东民间音乐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是丹东鼓乐发展比较兴盛的时期,全市比较有名气的民间鼓乐班就有50余支,大多活跃在县区、乡镇,并且由于鼓乐的喜庆气氛特别浓厚,现已逐渐扩展到城市。丹东鼓乐的传承和发展,多亏了老民间艺人及其子孙后辈的坚持。东港市王廷全民间鼓乐班的老艺人王廷春现已95岁高龄,是所在鼓乐班的第六代传人,他10岁开始学艺,至今仍未放弃,吹得一手令人赞叹的好唢呐,并把这一技艺传给了王家第七代唢呐艺人———他的儿子王树贵,王树贵的儿子王承军又随父学艺,成为王家鼓乐第八代传人。

目前,能够传承丹东鼓乐技艺的老艺人已经寥寥无几,如不加紧搜集、整理和研究,丹东鼓乐艺术将面临失传的危机。这已引起丹东市文化部门的极大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地方文化专家也对丹东鼓乐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主要成果已收录在《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书中。更可喜的是,丹东鼓乐已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岫岩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