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

雁北耍孩儿

雁北耍孩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雁北耍孩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名为“平曲子”,有“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同时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戏中“介板”和“滚白”的唱法,使板腔体音乐和曲牌体音乐融为一体,转换自如,不落痕迹。耍孩儿传统的伴奏音乐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武场则使用大锣、小锣、鼓、钹等。音乐伴奏与唱腔紧密结合,显得十分和谐。耍孩儿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部挤压发出,先咳后唱,以特殊的音色造成浑厚有力的音响效果。

耍孩儿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其中代表性的有《白马关》、《七人贤》、《三孝牌》、《打佛堂》、《对联珠》、《送京娘》、《金木鱼》、《狮子洞》、《花园会》、《二龙山》、《赶脚》等四十多个。耍孩儿的脚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表演上大量吸收民间舞蹈动作,更接近于生活,处处洋溢着乡土气息。

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得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它被称作戏曲史的“活化石”。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于中国戏曲起源、发展、流布、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更由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雁北耍孩儿在目前出现了生存危机,必须尽快加以抢救和保护。


下一篇:灵丘罗罗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