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 > 德昌县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以舞风粗犷豪放著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含,是傈僳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结晶,尤其与傈僳族先民特殊的迁徙经历有着深厚的联系,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是极珍贵的文化财富。

【产生年代】

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傈僳族人原始生产、狩猎、战争等,可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傈僳族人民饱经战乱,流离迁徙,嘎且且撒勒舞始终伴随着人们坚强地生活着,它的产生年代虽无法确断,但从舞蹈所摹仿的内容来看,它的源头来自原始时代。

【分布区域】

世居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傈僳族,分别居住在自治州南边的会东县和中部的德昌县,在各自的村落都流传着本民族的这个舞蹈。在德昌主要流传在金沙乡和南山乡及周围地区。在会东流行于会东县傈僳族所聚居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嘎吉区麻栗村、花家村,新马乡、新云乡的新村、春和、毕落,火石乡和龙树乡等地。此外,宁南等邻县傈僳族所聚居的地方也流行。

【基本内容】

会东与德昌的傈僳族虽分割于两地,但嘎且且撒勒舞的内容、形式、舞步与程式却很一致,只有很小差别,都是重在下肢动作,大都以脚步动作或摹拟的形象来取名;伴奏乐器两地显然不同,会东用竹笛,德昌用葫芦笙。

舞蹈内容

引子舞前由一个笛手吹“团山调”(德昌用葫芦笙),把人都召集到一起,一旦听到音乐所有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过去,随着悠扬的乐声,手拉手的男女们以轻盈的舞姿开始,围成圆圈,或两排相对,脚站在八字步,两膝稍屈,上身略向倾,手拉手起舞。

脚步随着“引子”结束,接下来的舞步是随着音乐来决定舞蹈的动作,其脚步有40余种,德昌传说有72种。其中以脚数多少命名的有:半边脚、一边一脚、一边三脚、三脚、三脚翘、歪三脚、六猫三脚、四马脚、五脚、云南五脚、六脚、反六脚、七脚、七脚半、十二脚等。

以动物形象命名的有:毛羊攒头、鹞子翻身、双龙回身、憨斑吃水、牛撵牛、羊转肠(卷草帘子)、苍蝇搓脚等。

以其他形式命名的有:老人脚、姑娘脚、货郎脚、歇气脚、凉山脚、云南脚、土俚脚、大马场、小马场、大歪歪、小歪歪、大穿花、小穿花、合脚、占灵子脚、火塘脚、穿衣脚、背靠背、刮地风、背扎板等。

舞蹈音乐嘎且且撒勒舞音乐较为丰富,通常用件乐器为舞者伴奏。吹奏者实为舞步变化的指挥组织者,舞者们随着曲调的变化而改变舞动。舞曲音乐的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明快动听;节奏节拍紧密与舞步相扣,句逗分明,常有2拍子与3拍子交错;一舞一曲,不断反复,直至这个舞动跳完,另起乐曲,另换舞动;人声歌唱与乐器伴奏同声相合,歌、舞、乐浑然一体。

【基本特征】

一是舞蹈形态的摹仿性。嘎且且撒勒舞起源于生产劳动和摹仿大自然。傈僳族旧时居住在山林,以狩猎为主,每获得猎物大家围着猎物欢呼雀跃,渐进演化成嘎且且撒勒舞的基本动律。傈僳人受大自然的启迪,摹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及生产劳动的姿态形成舞蹈动作。

二是下肢动作的多样性。嘎且且撒勒舞包括40多种脚法,舞风粗犷、豪放。

三是舞、乐、歌紧密相伴。在跳嘎且且撒勒舞时,不仅领舞者边奏乐器边引领舞群,而且在整个跳舞过程中,总是边舞边歌,歌声吼声不断,使舞蹈始终处于激昂欢乐的状态,并以其很强的感染力让围观者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

【基本价值】

1.历史价值。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狩猎、原始宗教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傈僳族民众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生活生产观、审美观等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范式,并以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吸纳着优秀的文化成果,成为傈僳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昭示着人们以一种理智、奋发、豁达向上的态度对待自然、人生,是傈僳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文化艺术价值。嘎且且撒勒舞在继承傈僳族先民古老而丰富的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民族迁涉等特殊的经历,包含着许多故事传说、轶闻典故,因而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远古的文明信息。这种“文化遗留物”,对研究傈僳族社会文化史、思想史、音乐史、美学史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有着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奇葩。

3.社会价值。嘎且且撒勒舞对傈僳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数百年来深深的扎根于当地社会,受到周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群众正参与到其中,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强化社会稳定、寓教于乐、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彝族苏尼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