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霞浦县民俗文化

霞浦县民俗文化介绍

  “花纹细巧、形状优美”上水村的畲族花斗笠是介于生产、生活用品与工艺美术品之间,亦或称“花笠”,为畲族女子专用。据介绍,上水村编织花斗笠的历史悠久,且代代相传,曾形成一定规模的竹编手工艺产业。霞浦畲族花斗笠是颇有名声的,是较贵重的服饰品,做工很精……由于花纹细巧、形状优美,加上水红绸带、雪白的织带及各色的珠串,更加显得精巧而富有民族风格。……[详细]
  “当地特制糖浆注模而成”霞浦的“糖塔”(即糖塑)有数百年历史,以当地特制糖浆注模而成,民间遂发展以雕刻各种模具,有花鸟、六畜、人物、观音、弥勒、塔、飞机、火箭等,作为中秋节送小孩之物,此风俗当地仍存。制作霞浦糖塔时,精雕细刻的模具绝对是老手艺人的“制胜之宝”。它一般只选用上好的楠木或梨木,横向截取中间一段后,再竖向均分成二到四块。随后,请手艺高超的木工师傅在木块内侧雕刻出各种造型——此时木块已然劈……[详细]
  “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曳石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占霞浦县城。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听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全。此后,每逢中秋,霞浦便开展曳石活动。曳石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块大石头作道具,另一种就是用竹子绑成……[详细]
  “传自春秋战国时”畲族武术据传自春秋战国时,畲人就习练武术技,世代相传,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攻防别具一格,虎虎生威。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详细]
  “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唐朝年间畲族入迁闽东霞浦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霞浦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霞浦根雕技艺多运用象征、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以有限表现无限,简约凝练、蕴意深远,气势宏大,既有浓郁的天然根味,又隐显美妙诱人的现代雕塑艺术的气息,展示了根雕艺术……[详细]
  “三分前场,七分后场”霞浦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戏剧。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布袋戏的演出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包括了锣、鼓、钞、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详细]
  三沙鱼名歌流传于霞浦县三沙镇,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确切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亦无文字脚本,纯粹依靠口头传授,渔民根据他们所熟悉的鱼类形态和习性,编成歌词,内容生动风趣,用当地闽南方言歌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是闽东地区唯一保留使用闽南方言的原生态民歌,今已濒临失传,亟需加以保护和传承。现经过广泛搜集,初步整理出二十余首,正拟申报为霞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海咸水起浪花渔民最爱唱鱼歌鱼名编作曲来唱自古……[详细]
  民俗:杨家溪沿岸居聚着许多畲族村民,畲民的生活与风俗在这里尤为浓厚。位于中游的观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阳、泰顺、苍南等地畲族青年盘诗对歌的主要聚会场所。畲族每年有2个专门“对歌节”节目,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封龙节(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每逢佳节,周边地区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艳丽的畲民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或盘诗、或对歌,并以歌定情,挑选各自的意中人……[详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花斗笠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村民编织的畲族花斗笠,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居闽东畲族竹编工艺之最。今年国庆节期间,许多人慕名前往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体验原汁原味的畲风畲韵,这着实让吴孙存“火”了一把。在他的手上,一根根竹篾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畲族花斗笠。从霞浦县城出发,一路向山而行,不多时便来到上水村。这里海拔350多米,……[详细]
  相传远古高辛帝时,与一藩王交战多年,屡战屡败。高辛帝只好向藩王进贡金银财宝为求停战,多年下来,财宝送尽。高辛帝便贴出皇榜,若谁能平藩,便分其一半江山,并将三公主下嫁于他。畲族祖宗盘瓠揭下皇榜,咬下藩王首级而归。婚礼时,高辛帝将三公主打扮成凤凰的模样,与盘瓠王成亲。这便是畲族婚俗的起源,畲族人民将这一婚礼风俗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畲族主要有“盘、蓝、雷、钟(入赘)”四大姓氏,传统的畲族婚俗对配偶有严……[详细]
  松城街道青福村民族风俗浓郁,主要以畲族人口为主,至今保留着讲畲语、唱畲歌、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畲家拳、畲医畲药、婚俗文化以及“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习俗和节日。畲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多数畲歌作品储存于畲族人民的头脑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每年二月二或三月三或九月九都组织盘诗对歌活动,吸引八方来宾,畲族男女一旦找到唱歌的“感觉”,会很自然地摆开“阵势”,来几段……[详细]
  畲族是一个经历了从游牧、游耕向农耕发展的少数民族。畲族的居住条件也经历了从草寮、竹寮、土墙厝向砖木厝转变的发展过程。畲族在明代大量迁居霞浦境内,初期多搭盖简易草棚栖身。畲族因普遍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为恶劣,所以畲族基本上属于生活贫困的- 。到了清代中后期,农耕生产逐渐稳定下来,畲族居住区才出现了“土墙厝”、“砖木厝”。青福村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畲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南方……[详细]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畲族武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而盘柴槌则由畲族先人雷乌龙首创(人们尊称为“乌龙公”),后经各代武术宗师的传承、发扬,并与其它武术门派研习、交流,几经传承创新,形成这一充满畲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溪坪的盘柴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年盘柴槌传人兰进生迁到溪坪,此后一直在溪坪村留传。这种武术在畲族溪坪村从来是传……[详细]
  霞浦畲族婚俗有其特质与丰富的内涵,仪式隆重而讲究,由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五大部分组成。婚俗最大的特点是“俗不离歌”,歌贯穿于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尤其是婚礼上的“做暖房”,且歌且舞,最具民族风味;畲族婚礼上还有自古都有的“男拜女不拜”仪式,显示出畲族妇女的地位。闽东畲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宗族外婚制和民族内婚制。整个畲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不离歌”的传统: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详细]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小说歌滥觞于清代,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的人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白蛇传》、《十贤歌》、《钟景祺》、《蓝佃玉》等,由是形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