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霞浦县民俗文化

霞浦县十大民俗文化

畲族小说歌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小说歌滥觞于清代,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的人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白蛇传》、《十贤歌》、《钟景祺》、《蓝佃玉》等,由是形成小说歌。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以其内容来看,畲族小说歌大都取材于我国民间戏曲、曲艺中流传的故事,而与畲族的日常杂歌有别。其基本诗学特点是:一、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二、有严谨的结构章法,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的“七绝”;三……[详细]
婚俗(畲族婚俗)
  霞浦畲族婚俗有其特质与丰富的内涵,仪式隆重而讲究,由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五大部分组成。婚俗最大的特点是“俗不离歌”,歌贯穿于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尤其是婚礼上的“做暖房”,且歌且舞,最具民族风味;畲族婚礼上还有自古都有的“男拜女不拜”仪式,显示出畲族妇女的地位。闽东畲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宗族外婚制和民族内婚制。整个畲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不离歌”的传统: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一几乎以歌贯穿从议婚到完婚的全过程。景宁畲族世代传承的婚俗具有民俗特色,较为多见的畲族婚俗,通常要经过相亲、定亲、送糯米、选亲家、选行郎、送彩礼、拦路、借镬、杀鸡、劝酒、对歌等阶段,在上轿、传代、嫁妆、踏路牛等程序上也别具一格。 婚礼中的男歌手,俗称赤郎,往往有传承谱系,以歌代言,以歌传……[详细]
畲族花斗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花斗笠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村民编织的畲族花斗笠,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居闽东畲族竹编工艺之最。今年国庆节期间,许多人慕名前往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体验原汁原味的畲风畲韵,这着实让吴孙存“火”了一把。在他的手上,一根根竹篾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畲族花斗笠。从霞浦县城出发,一路向山而行,不多时便来到上水村。这里海拔350多米,山谷幽深,十分适宜竹子的生长。居住在此的畲民们凭借着智慧和巧手,开发出了众多竹制品。其中,畲族花斗笠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独居闽东畲族竹编工艺之最,历经百年传承的花斗笠编织技艺也赋予了此地浓厚的畲族文化底蕴。在漫山苍翠欲滴的竹林里,吴孙存总能一眼就看出每根竹子的生长状态。而这,……[详细]
畲族古民居
  畲族是一个经历了从游牧、游耕向农耕发展的少数民族。畲族的居住条件也经历了从草寮、竹寮、土墙厝向砖木厝转变的发展过程。畲族在明代大量迁居霞浦境内,初期多搭盖简易草棚栖身。畲族因普遍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为恶劣,所以畲族基本上属于生活贫困的- 。到了清代中后期,农耕生产逐渐稳定下来,畲族居住区才出现了“土墙厝”、“砖木厝”。青福村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畲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南方丘陵地带山居的特点。青福村的民居多为砖木厝,东西面有砖或泥筑成的山墙,山墙具有隔绝火灾的作用,不承受屋顶重量,房间四壁多为木结构,各房间由木柱子支撑。木结构中有斗拱雀替等,一般都设置雕刻精美花纹及花卉人物的神龛。土墙厝通常是用泥巴夯实成墙。泥土中加入稻草增加韧性,然后用土墙柜一层层堆叠夯实成墙。墙上……[详细]
畲族武术(盘柴槌)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畲族武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而盘柴槌则由畲族先人雷乌龙首创(人们尊称为“乌龙公”),后经各代武术宗师的传承、发扬,并与其它武术门派研习、交流,几经传承创新,形成这一充满畲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溪坪的盘柴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年盘柴槌传人兰进生迁到溪坪,此后一直在溪坪村留传。这种武术在畲族溪坪村从来是传长(子)不传次(子),传男不传女,每一代人只传授一到两人,再由这个武术传人分别传授给众人。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共有十个招式。在清代以前,棍头一端加有铁制的棱尖,狩猎中三米以外就能刺……[详细]
霞浦布袋戏
  “三分前场,七分后场”霞浦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戏剧。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布袋戏的演出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包括了锣、鼓、钞、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正说明了后场是布袋戏的精髓所在。……[详细]
畲族歌会
  松城街道青福村民族风俗浓郁,主要以畲族人口为主,至今保留着讲畲语、唱畲歌、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畲家拳、畲医畲药、婚俗文化以及“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习俗和节日。畲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多数畲歌作品储存于畲族人民的头脑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每年二月二或三月三或九月九都组织盘诗对歌活动,吸引八方来宾,畲族男女一旦找到唱歌的“感觉”,会很自然地摆开“阵势”,来几段精彩的对歌。……[详细]
霞浦软木画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民间雕刻工艺品。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副真,善于再现我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画中有诗,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内容大多反映山光水色、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有200多个规格、400多个花色品种。工精艺巧,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国内外一些人士把它与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同誉为福州工艺“三宝”。现福州软木画有五百多种花色品种,产品远销三十九……[详细]
  民俗:杨家溪沿岸居聚着许多畲族村民,畲民的生活与风俗在这里尤为浓厚。位于中游的观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阳、泰顺、苍南等地畲族青年盘诗对歌的主要聚会场所。畲族每年有2个专门“对歌节”节目,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封龙节(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每逢佳节,周边地区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艳丽的畲民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或盘诗、或对歌,并以歌定情,挑选各自的意中人。其场面热闹非凡,欢乐无比。文化:[观音宫]观音宫,又称大士阁,初建于南宋时期,距今800多年了,民间又称之为千年观音宫,历代都进行翻修。现在的这座宫为清同治2年大修而成,占地500多平方米。戏台上的回纹藻井做工考究,木枋上刻有龙、凤、蝙蝠等图案,上面还嵌有当年的玻璃珠,甚为难得。整个观音宫共有12……[详细]
  “花纹细巧、形状优美”上水村的畲族花斗笠是介于生产、生活用品与工艺美术品之间,亦或称“花笠”,为畲族女子专用。据介绍,上水村编织花斗笠的历史悠久,且代代相传,曾形成一定规模的竹编手工艺产业。霞浦畲族花斗笠是颇有名声的,是较贵重的服饰品,做工很精……由于花纹细巧、形状优美,加上水红绸带、雪白的织带及各色的珠串,更加显得精巧而富有民族风格。……[详细]

全部霞浦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