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 > 将乐民俗文化

将乐十大民俗文化

将乐食闹音乐
  食闹音乐是在福建省将乐县广泛传播的一种民间音乐,至今已传承四代以上,几乎城乡到处都有清一色由农民组成的食闹班子。将乐食闹音乐根植于群众日常生活,应用十分普遍,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老年寿诞和结婚生子等喜庆场面,以及节庆舞龙乃至丧葬仪式等民俗活动中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给将乐百姓带来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成为音乐熏陶、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食闹”有文场和武场两种。使用锣鼓、大吹的曰“武场”;文场分两种,使用小唢呐的曰“喳子文场”,不用小唢呐的曰“笙箫文场”。“闹香花坛”是文场的特别形式,它所演奏的没有真正的食闹曲牌,大部分是江南小曲。所谓“闹香花坛”,实际就是乐队走街。旧时迎神赛会,菩萨踩街时都有装点得很漂亮的香花坛随行,乐队紧随香花坛,因此叫“闹香花坛”。一些大户人家出殡,有死者的铭旌、像轿……[详细]
闽北南词
  南词流行于南平地区,清乾隆、嘉庆年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南平,并与闽北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在长期演唱中,经民间艺人多次加工改造,逐步形成带有地方韵味的将乐南词。将乐南词俗称“八韵南词”,完整的正板唱段至少由八句唱词组成,谓之“八韵”。将乐南词音调委婉,唱腔优美,结构简练,是深受将乐百姓喜爱的表演形式。其道白采用“土官话”(即带有将乐方言腔的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句,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使用的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曾、笙、镜锣、铜钹、渔鼓等。演唱场所多放庭院内或厅堂上,演唱内容多为折子戏或戏剧片断。目前,县里收存的南词传统曲目有《断桥相会》《合钵收妖》《芦林相会》《昭君相番》等“四大曲王”和其他剧目及折子戏、小戏等43本。20世纪60年……[详细]
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
  福建将乐、宁化等地的客家人制作擂茶的习俗相传已久。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已渗透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乔迁、婚姻喜事、生日寿诞、开业庆典、欢庆佳节等等,都要宴请擂茶,以款待佳宾。由于擂茶中有青草药、芝麻、炒米、炒豆等多种佐料,故擂茶具有清香、爽口、味道独特的口感,不仅能解渴、充饥,还能清凉降火、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深受客家人的亲睐。……[详细]
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
  将乐生产砚台技艺始于唐、宋,在福建境内的宋明古墓中常发现古砚随葬品。被誉为文房瑰宝的龙池砚盛于明、清,且久负盛名,一向受到书画家和文人学士的钟爱。2005年,“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池砚石蕴藏于将乐县古镛镇石门岭一带。清朝乾隆年间修撰的将乐县志,对用于制作龙池砚的砚石作了明确记载。这种砚石出产在县城之北,距城关十里的石门岭一带。此处和传说中仙人指点的龙池毗邻,故有“龙池石”之称。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杨龟山诞生在将乐县城北龙池村,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龟山石”。开采极为费力,需从一百余米的深井中用绳索吊上地面。砚石色泽纯青,质地细腻,松硬适度,易于加工雕琢。精工雕刻的龙池砚光泽莹亮,细润光滑,轻轻敲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用龙池砚磨……[详细]
将乐西山造纸技术
  将乐是福建四个传统手工造纸大县之一,生产毛边纸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而将乐的毛边纸又数灵山秀水的龙栖山“西山纸”最负盛名。据《福建通志》记载,将乐西山纸在唐、宋时代颇负盛名,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扩展项目名录。西山造纸技术工序复杂。需经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糟(打浆)、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否则功亏一篑。利用西山纸技术造出的纸细腻柔韧、光润洁净、吸水性强、久存不蛀,用于书法,吸墨性强,墨色固定而不褪色;西山纸既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又可用于书法,装裱后古色古香,深受喜爱。……[详细]

全部将乐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