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普洱市 > 澜沧县民俗文化

澜沧县十大民俗文化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工艺在拉祜族聚居区十分普遍,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芦笙制作较精细,主要工具为6~7种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坚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酸蜂蜡和铅等。制作工艺十分精细考究,音管和葫芦的选择都非常认真。制作过程主要有摘葫芦、修葫芦(修整外形和掏孔)、截竹管、安装簧片、粘管、调音等6道工序,其中以调音最为关键,一定要反复多次调试,才能保证音准,这道工序非师傅不能为之。葫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不同的葫芦笙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葫芦笙小的如鸡蛋大小,大的可达到1米以上。葫芦笙是拉祜族的吉祥物,也是他们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对维系民族团结、……[详细]
澜沧拉祜族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威远厅志》之二载“倮黑鲠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拉祜族葫芦笙舞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在民族节日中仪式程序规范,要求按规定跳完所有套路,主要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神林”及“扩塔”(春节)时在家庭内举行。以“起歌”为开始,从正月初二晚上起跳,按十二属相连跳天,以“大路歌”结束。另一种是在婚丧、娱乐时跳的葫芦笙舞,不跳传统礼仪性的套路,随意性较强。拉祜族各村寨都跳葫芦笙舞,春节时全寨或几寨人同跳葫芦笙舞,可有上百支队伍共唱共舞……[详细]
拉祜族葫芦节
  葫芦节,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传说,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故葫芦是拉祜族的吉样物和生活伴侣。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装火药、储藏谷种,做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葫芦节期间,澜沧等地举行隆重的物资交流会,开展葫芦文化节活动,举行盛大的群众性芦笙舞比赛。“阿朋阿隆尼”葫芦节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的。自1992年以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举行三天庆祝活动。在《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中,收录有拉祜族人从葫芦里出来的民间传说《拉祜族的来历》、故事《葫芦的故事》等,史诗《牡帕密帕》中的“种葫芦”就说……[详细]
  摆舞是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世代相传的集体舞蹈,极有特色,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便相聚而舞,节日喜庆、婚丧嫁娶尤其盛行,深受群众喜爱。摆舞以女性为主,以象脚鼓、铓、镲等为主要伴奏乐器,领舞者边敲奏乐器边起舞,众人或手拉手围圈而舞,或列队而跳。表演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步法型,强调脚的动作和踏、踢、跺、摆、划、小跳等步法,身段动作既热烈又灵活;另一种为摆手舞,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摆动为主,模仿各种生产生活动作,小垫步配合双手摆动,形成摆肩和整个身段向上延伸起伏的动律,让人沉醉在幸福和欢乐之中。摆舞共有86种套路,主要靠父辈言传身教,年青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澜沧拉祜族摆舞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受到好评。摆舞除在乡村流行外,在城镇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休闲、锻炼……[详细]
  南段村位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最南端,西南和南面与缅甸接壤,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南段行政村总面积65.4平方千米,下辖10个自然村,1个茶厂。全村现有人口468户,2026人。人均耕地面积3.5亩,人均收入855元(2003年)。该村有李、罗、白、王等4姓,以李姓为多,故“佛爷”、“卡些”都要由李姓担任。村寨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完好,森林面积60105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生活方式、文化习俗、自然信仰、传统工艺等特点突出。拉祜族历史上没有文字。20世纪初曾由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牧师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拉祜文拼音符号,即老拉祜文。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下半年中央民委正式批准《云南省拉祜族文字方案草案》(试行),成为至今一直推广使用的拉祜族文字。南段大寨分老寨和新寨,一直沿用传……[详细]
  拉祜族史诗《根古》主要流传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区,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迁徙的叙事性史诗。迁徙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长的历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历史的象征。这部叙事长诗主要叙述从秦汉时期开始,拉祜族先民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从传说中遥远的北方密尼都库、诸海厄波等地起步,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几个世纪,跋涉数万里,一直迁徙到“勐缅密缅”(今临沧一带),最后大量移居到今天的澜沧地区定居生活下来的历史。同时,也记载了迁徙到每个地方的原因、迁徙的地名、环境、地形、地貌和居住情况。长诗除迁徙章节外,还存留着许多记叙拉祜族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完整章节。经历代拉祜老人的传唱,已成为一部无文字的拉祜族史。1989年,当地民族工作者李扎约收集整理了《拉祜……[详细]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牡帕密帕由“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牡帕密帕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说唱,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一创世神话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目前……[详细]

全部澜沧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