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代县民俗文化

代县十大民俗文化

代县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一带,这一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传统木结构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如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其典型代表。雁门杨氏木匠家族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其祖先是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武庙、钟鼓楼等,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代代相传,现如今,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主要从事民居、村镇戏台、祠堂和寺观等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与修复。目前,他们所掌握的建筑技艺主要包括全国仅有的扇股麻花挑角技术及工艺、传统多层建筑的梁架结构起重运料安装技术及工艺、传统建筑的彩画和塑像技术及工艺等。在代县境内,由其家族营造的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文庙和边……[详细]
代州黄酒制作技艺
  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期已闻名京城。明清两朝,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代县黄酒是以黍米、高粱、绿豆、酒豆、红枣、枸杞等为原料,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一般酒精含量为11%VOL以上,属于低度酿造,其酒色金黄透明呈琥珀色。酿制工艺流程大致为:黍米→浸泡→蒸煮→冷却→加曲→前发酵→开耙→后发酵→压榨→灭菌→贮存→勾兑→过滤→灌装生产器具主要有碾米机、蒸煮锅、搅铲、发酵缸、吊架、吊包、浆缸,陈化罐、勾兑罐、品酒勺等;相关设施主要为发酵房,制曲房、陈化房、滤浆房、勾兑间等;成品分为干黄酒、普黄酒、陈酿、料酒等。代县黄酒富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素……[详细]
代县面塑
  代县面塑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以面粉蒸制造型的艺术品,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捏“寒食燕”习俗有关。明清时期,代县面塑十分流行,成为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制作大体分为七个步骤: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代县面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春节期间,人们捏制枣山、花糕、佛手、石榴等各种形状的供物来酬天谢地、祭灶君和祖先;清明节要捏“寒燕儿”,大不超寸,点染插在树枝上;农历七月十五,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八月十五要蒸花糕,上面盘玉兔、嫦娥,月圆之时,供于院子当中,表达人们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婚娶之日,男方蒸石榴馍,里面包有桂圆、莲子、核桃、枣,寓意“早生贵子”,女方蒸十二生肖喜盒子和饭蛋馍,寓意着婚后生活十全十美,多子多福;满月时,姥姥要蒸两个奶头馍,馍馍……[详细]
  代县上阳花社火是一种集戏剧、舞蹈、音乐、武术、杂技、队列于一体的节庆祭祀活动,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地。上阳花村位于代县城东南,据传周平王初年,军队曾进驻村社,扩修建堡,后村民模仿军队操练、对垒、排兵、布阵方式,逐步演变为岁时节令活动。上阳花社火每年春节、元宵期间在场院进行,属武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称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兵器)。表演时,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表演过程分为整装、列队、祭旗、出征、行军、传丁、练兵、探马、布阵、对垒、决战、破阵等,每一细节都有一系列行为规范,其阵法演变与古代军事斗争思想基本相符。表演剧目有《五雷阵》、……[详细]
  代县素有“菜代州”之称,有记载的蔬菜瓜果腌制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雁门关周边守兵蜂屯,官宦蚁杂,粮草远距离征集,蔬菜因不易储存必须就地调济,腌制酱菜的民间工艺便应运而生。聪敏勤劳的祖先在用盐腌制蔬菜加以贮藏的过程中,代代相传并不断改进工艺,使之成为代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县酱菜制作精细、用料考究、花样齐全,其风味特点是酱香浓郁、焦黄透亮、酸咸适口,食后回味无穷,闻名晋、陕、蒙、冀、鲁、豫。酱菜的种类有大菜、小菜,分为酱渍、盐渍、糖渍、醋渍,不同的配料和不同的工艺会产生出不同的风味特点。原料一般有白萝卜、芥菜、苤蓝、莴笋、洋芋、芹菜、白菜、茴子白、乳瓜、小茄子、尖椒、地梨、瓜条等。配料有黑酱、黄酱、醋、酱油、花椒、苦豆、茴香、姜、蒜、辣椒等。腌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干腌、压腌、卤腌、漂腌……[详细]
  峨口挠阁峨口镇,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东南部。峨口挠阁就是以峨口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的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它的表演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浑朴。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八种;表演队伍一般由60架(组)左右挠阁组成,每架(组)2人,分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组)3人。小演员选五六岁的漂亮小孩,妆扮成各种各样的古装戏剧人物,站立在特制的铁架子上,用宽布带绑缚固定好,由体魄健壮、音乐感强的成年男子将小演员挠在肩上。当原始奔放的乐曲响起,下面的壮汉迈开粗犷沉稳的舞步,上面的小演员翩翩起舞。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的氛围融为一体;挠阁的表演内容、观众的永久期盼与天神的意旨浑然一体。挠阁这种……[详细]

全部代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