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原平民俗文化

原平十大民俗文化

麻纸制作技艺
  麻纸制作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区的传统产业,其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和原平市崞阳镇保留延续。据传,蒋村和崞阳从明代始即有麻纸制作作坊,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伦),并将此古老的造纸方法传承至今。麻纸制作用料讲究,工艺流程复杂,有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汗、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所制麻纸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好,保存时间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用它记帐写字,不走墨,耐搓揉;用它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崞阳、蒋村麻纸质高价廉、耐用实用,誉满省内外,曾畅销晋、冀、蒙等地。近年来,由于价格低廉的替代品大量增加,麻纸的使用范围逐步缩小;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周边苎麻种植大量减少,麻纸制作的原料严重不足;加之……[详细]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为古代宫庭与庙堂建筑壁画的一种外延,是农村住宅里极具装饰性的壁画形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到明末已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原平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炕围画的内容,早期大多从封建家庭教育的目的出发,宣传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后来逐渐增加了现实题材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同时配以花卉、山水、动物等予以衬托。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多取福瑞喜庆、如意吉祥纹样,反映驱邪纳祥、喜庆欢愉、道德教化等愿望。原平炕围画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在有限的空间里绘出精细、艳丽的图案,工写兼具,风格多样,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炕围画直接展示出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文化,既体现了房屋主人的理想希冀,又展现出绘画……[详细]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是流传于晋北地区的一种锣鼓艺术,其中以原平市永兴村的锣鼓队最为著名。早在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的演奏形象,这说明小镲当时在民间就已普遍流行。历史上,晋北高原战事频繁,该乐种常用于欢迎将士凯旋,战争结束后,转而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演奏。到民国年间,它已有所式微。改革开放后,其传承人邢明轩、张林雨大力传承,率队在国内外频繁演出,颇获盛誉。1997年吕骥先生听了该乐种的录音后,将其比作“中国锣鼓交响乐”。云冈大锣鼓曲目丰富,现存133首,拥有37种独特指挥法。它与我国其他锣鼓所使用的鼓的演奏法的不同之处是,一到三品二档以上的曲目,演奏员不用鼓棒而只用手指击鼓,且各种乐器皆有鸳鸯打法的绝活。老艺人传言:“晋北大锣鼓的乐器性能是以鼓为君,象征骨骼……[详细]
  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道具、舞蹈形式、演唱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原平市位于山西北中部,北贾村位于原平城北十公里处。凤秧歌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见于清光绪六年。从最早可考的民间艺人李正环开始,至今已传到第六代。凤秧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道具竹圈甩帽上。由于受该道具的影响,其舞步也呈现出慢悠悠、晃悠悠的特色。演唱风格不同于山西其它地方的小戏、民歌,它运用了大量虚词,曲调昂扬、悠长,较为自由。凤秧歌还具有深厚的民俗价值,因其活动时,在过去常伴有“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对研究原平乃至晋北的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它的历史价值,从史书记载,到民间传说,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作为原平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凤秧歌广受群众喜欢,也是忻州市、山西省的一张民……[详细]

全部原平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