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五台县民俗文化

五台县十大民俗文化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1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1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五台山僧人在点笙(调音)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调音法。五台山佛教音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而且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其中常见的早课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详细]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流传于定襄县河边镇及其周边地区,该地盛产制作砚台的文石资源,民众多以雕刻砚台为业,能工巧匠甚多。《定襄县志》载:“本县最早的工艺美术制品业是石雕业。清代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河边的制砚业,名声更盛。《中国实业志》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河边村有制砚户12户,从业人员35人,年产石砚31800盒,产值12720元(银元)。”1952年,当地出土了明万历年间所制的“犀牛望月砚”,证明其石砚雕刻技艺年代久远。五台山石砚主要采用定襄县河边镇文山上的文石制作砚台,其工艺流程从采石到成品一共需要七道工序:1、采石,首先用锤、錾等工具剔除围岩,然后选择适宜制作砚台的石料,对于可利用其颜色、形状设计独特图案、造型的石料,要精心采选、分离。2、设计,根据石料形状、质地、花纹、颜色、大小……[详细]
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技艺
  温氏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系唐代宰相温彦博所创,曾作为御用贡品而闻名。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经过180目的细滤网过滤,使泥的细度达标,然后将泥置于细密绢袋中阴干。三是配料,将各种原料打澄、过滤、合理搭配,反复实践,解决粘接问题和澄泥的可塑性。四是设计、雕模,用石膏雕刻样品,再用石膏翻出澄泥砚的模具。五是制坯,用石膏模具做出空心砚台泥坯,并进行荫干。六是雕刻,再经雕刻、打磨,雕刻工具有铲、刀、尺、圆规,其中刀有宽、窄、圆、平、尖等几十种。七是烧制,掌握火候,运用独特的窑变技术,不仅一窑能烧出青铜色、……[详细]
  丁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保留了明清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的许多生产生活习俗。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当地人很早就会耕作烧陶、纺线织布(丁村遗址里出土的陶纺轮可证明)。明代以来,随着棉花和纺织技术的引进,丁村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种棉和纺织,这种传统技艺一直发展到今天。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是旧时代沿用的一种纯棉纺织品。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作纬、掏棕、栓机、织布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均为纯手工制作,制品有白布、蓝条纹布、红条纹布、绿条纹布、花色方瓣布、素提花布、色提花布等十多个品种。与其他纺织品相比,手工老土布具有精工细作的纺织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手感厚实、质地柔软、绿色天然,千百年来,一直被当地……[详细]
5、鞭杆
  鞭杆又称鞭杆子,汉族武术短器械之一,在甘肃、山西、宁夏、陕西等省流行较广,尤以山西为盛。据不完全统计,山西境内传有八仙鞭、12手鞭、13鞭、15手鞭、24鞭、32手螳螂鞭、36鞭、梅花双十字鞭、三才鞭、尺八鞭、56手舞花鞭、盘龙鞭、63鞭、心意六合短棍、八合鞭、乱马撅、子母顺手鞭、纽丝鞭、九连环鞭、七星鞭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五台人张含之及弟子陈盛甫、杜大兴、武跃文等传授的驼骡鞭。明清时期晋商以骆驼和骡马组成驮帮,向外输送煤炭和土特产以交换钱物和生活用品。在当时的条件下,骆驼与骡马是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晋北的驮帮主要往来于西北口外(今内蒙一带),由于路途遥远,常有强盗- ,为了自卫必须进行武功修习,在实际外出运输中,深感携带刀, ,剑,棍等武器既不方便,又惹人注意,因之发明创造了用赶骡马的……[详细]

全部五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