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河曲民俗文化

河曲十大民俗文化

河曲民歌
  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山曲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1953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详细]
河曲河灯会
  河曲河灯会是流传于晋西北地区黄河岸边河曲县并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河灯会,老百姓称为放河灯。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其目的是普渡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河曲河灯会赋予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内涵。河曲位于九曲黄河拐入晋境之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东岸口。据《禹贡》记载,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迹犹存。此地历来河渡繁忙,船工辈出,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工常年走险于变幻莫测的黄河之中,死难者无数,放河灯活动因之备受重视。又因旧时河曲地瘠民贫,乡人多有走西口谋生者,其- 丧命于外乡者众多,家乡人以放河灯形式祭祀他们,河灯会遂稳固地传承下来,并逐步延续下来形成古老习俗。河曲河灯会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来临之际,当地百姓蜂拥而至位于县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详细]
九曲黄河灯游会
  九曲黄河灯游会又称灯游会、转九曲等,是流传于晋西北河曲县长盛不衰的大型“社火”活动。清《河曲县志》载:“上元前后三日,祀天关、地官、水官,谓之三元盛会。插灯数百枝,排练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转灯游会也,庶民欢乐,共祝丰年,庆太平之遗意呼。”现灯游会以文笔镇规模最盛,沿黄河边的北元、巡镇、曲峪、沙畔、楼子营、河南村等地都设有组织。九曲黄河灯游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举办,会场由彩门、灯阵、中心旗杆三部分九个“万”字组成,称九曲,设有九门,分子孙们、太和门、平安门、鲤鱼跃龙门、吉祥门、富贵门、姻缘门、状元门、求子门。转灯前,有入场仪式,由会首对三官行叩拜礼,僧众等手持乐器的在后,炮乐齐鸣进入会场,即打场,游人随后进入,游人经九门才从出口出来。“九曲”由三米高木杆搭成,中间有一中杆,……[详细]
海潮禅寺庙会
  海潮禅寺,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镇南门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二年(1822)由祖师朴山更为现名,1986年入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潮禅寺每逢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庙会,六十年举办规模盛大的法会,信众横跨山、陕、内蒙三省,最多时曾达数万人。海潮禅寺庙会,也称“万人会”、“九曜星君平安善会”,相传农历正月初八是天空九神(星)下界之日,超度凡人,赐福万民。届时,民众南城祭星,设道场七昼夜,年前九日打会,起会时设会坪,为商贾贸易之场所,摆三堂,备四班鼓手,昼夜轮班吹奏。寺前东山门西山门前各有一棵古槐,上边各挂一匹白洋布,届时东槐布上着一条龙,西槐布着一朵花,所以佛门又叫“七昼夜龙花山会”。每逢此会,整个旧县古镇,摊点林立,游客摩肩接踵、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详细]
  河曲二人台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融民歌、说唱、舞蹈、戏曲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民间小戏。河曲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因处黄河之畔,大小渡口遍布境内,向有晋西北“水旱码头”之誉,成为周边地区的贸易中心。而河曲境内自古民歌盛行,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之风俗。民众把唱山曲当作自己的生活和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曲曲本是古人留,留给穷人解忧愁。几天不把山曲唱,少年英雄白了头”。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乡间群聚闲聊时唱、赶车行路时唱、谈情说爱时唱,高兴时唱、忧愁时唱,甚至发火、骂人、打嘴仗时也唱……“想甚唱甚,见甚唱甚”,可谓无时不唱,无处不歌。“二人台”就是在这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曲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大体分两类:一是……[详细]

全部河曲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