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昆山市民俗文化

昆山市十大民俗文化

1、昆曲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新中国诞生以来,昆曲艺术出现了转机,国家先后建立了7个有独立建制的专业昆曲院团。目前昆曲主要由专业昆曲院团演出,有关演出活动多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昆曲是一种高度文人……[详细]
苏南水乡婚俗
  苏南水乡婚俗​​​​​​​自古以来,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婚姻习俗,并且都形成一个系统。据市地方志载:古代男女或婚礼品为雁,有“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的文字记载。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沙家浜镇分别在凌云浜和毕泽两地先后出土石刀、石斧及黑陶数件,据考证应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这就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聚居,并繁衍生息。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这里就已经有一个比较原始的区域性婚姻习俗。关于男女爱情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中“蒹葭”一诗,诗中唱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共分三章,以水乡、芦苇为特定背境,诉说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苦恼。更多的反映水乡婚姻与爱情的习……[详细]
周庄摇快船
  摇快船,苏州市三批摇快船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头棚上悬彩灯,插彩旗;舱棚上挂流苏,舱中坐锣鼓队;艄棚给橹手遮阳。每船备头篙、大橹、小橹各一,置于船体左右两侧。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身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布草鞋。每逢节汛,周庄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来自周庄附近农村的数十条花快船云集水面。岸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摇快船历史悠久,与当地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紧密相关,融入……[详细]
锦溪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竟超过了陆墓、徐庄。上世纪六十年代,朱浜、明东、卫星、祝甸、南庄、顾家浜、袁甸等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利用原有旧窑,逐渐恢复砖瓦生产,烧制青砖、小瓦。八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锦溪镇先后出现了砖瓦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对坊桥窑厂、棋盘荡窑厂、周家浜窑厂、狭港窑厂等八大砖瓦厂。朱浜、祝甸、明东三村,由于窑多,曾被称为“窑乡”。九十年代后,农村还一度出现了结构简单,收效快……[详细]
“万三祭祖”迎新大典
  时间:元旦地点:周庄活动历史:8 活动影响:8 参与指数:8简介: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是九百岁古镇周庄的传统民俗活动,周庄人以特有的祭祀方式纪念先祖,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详细]
锦溪宣卷
  源于明代、盛行于江浙的宣卷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种说唱表演艺术。整个宣卷班子中除了主演,就是伴奏的丝竹班子。演奏的方式有些像说书,主演打着竹板,站在八仙桌后面,时不时敲一下醒木,清润的嗓音抑扬顿挫,用一种人们都熟悉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过去的故事。多年前,走街串巷的江湖艺人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宣卷。2006年,作为江南最原生态的民间乡土艺术,锦溪宣卷成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一员。自那之后,宣卷名声大噪。喜欢宣卷的人越来越多,宣卷的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现在,锦溪的两个宣卷班子,50多名演员每年演出的场次都不下200场。……[详细]
  千灯跳板茶曾盛行于昆山南部千灯镇大团村及其周边张浦、石浦和大市等乡镇。周市镇也发现跳板茶的存在,表演方式略微不同。据调查,邻近的太仓、常熟也有跳板茶的表演。从前,江南有一种专给婚庆人家帮忙的行当叫“茶担”;服务内容包括供应茶水、烫酒、出租礼服、花轿、酒具、茶具和布置喜堂等,还有献茶的表演。这种表演,就是跳板茶。昆山的跳板茶初现于清朝末期,1949年前仍十分盛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千灯周边农村比较富裕,每有人家结婚,大多都会邀请“茶担”,跳板茶成了昆山南部水乡婚礼中的习俗,成了婚礼过程中的一道仪式:由一名男子(后来也有女子表演的)托起装有茶杯的茶盘,通过转、举、托和扭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向宾客献茶,表示敬意。完婚后新娘要“三朝回门”,新阿舅要到男方家迎接,男家要以最隆重的仪式接待,此时……[详细]
  汤面制作技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昆山,东靠上海,西邻苏州,自古为江南重镇。昆山奥灶面始于清咸丰末年。奥灶面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由于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家厨陈秀英经营。陈秀英嫁于颜家为媳,擅长烹饪,人称颜陈氏。颜陈氏将“天香馆”易名为“颜复兴”,博采众长,精心烹制出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只有三张半桌子的小面馆常常顾客盈门,一时名声远扬。据传当年的颜复兴面馆破小陈旧,陈秀英上了年纪后老眼昏花,作出的面汤色深沉,老吃客感觉不太干净,戏称为懊糟面。又传当年颜陈氏烹制的面招到同行嫉妒,称其为懊糟面。“懊糟”为昆山方言,肮脏之意。不料此名一出,奥灶面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解放后……[详细]
  闵氏伤科由来已久,闵氏传承业已伤科五代,始祖闵籍,字坚亭,清嘉庆,同治年间人,(1801-1874),新阳白塔巷村(今昆山镇玉山白塔村6组)人,从小喜习武,悉心研究治伤术,对人体骨节部位熟识详明,更得家传治伤秘方,又受高僧指点,传授治伤绝技,吸取各自的精髓,形成了疗效卓著的治伤方药和独特的手法.于是开始专业伤科,名震苏,沪间.坚亭有一子一女,女儿民娣,子,思启,均继承父业,擅长伤科兼精武艺,尤接骨密技,医效显著,病者盈门,名播江浙.第二代思启,字迪甫,于光绪二十五年,为发扬光大父业,举家迁居苏州仓街89号(今128号)。并将闵氏伤科初步推向沪、宁各埠。在上海,昆山设立分诊所.第三代传人万青,名钟杰,自幼从父学医,随父迁居苏州娄门设诊行医,盛年而逝,年仅36岁,以长侄廉伯为嗣子.采臣,继父业随……[详细]
  ​​​​​​​郑氏妇科年代久远、一脉相承,历经二十九世,绵延800多年,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罕见的世医之家。郑氏八世孙郑忆年,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从祖籍河南开封南渡迁徙昆山定居,为迁昆始祖。昆山五世孙郑公显,得其岳父钱氏传授外祖薛将仕所传医术,专精妇科,为郑氏妇科始祖。薛将仕,为昆山人,精于医术,尤擅妇科,医术高超,名闻遐迩,人称“薛氏产家”。因其无子嗣,所以将医术传于女婿钱氏,而钱氏又将医术复传于女婿郑公显。由此,郑氏开始了妇科的医术,并将其代代相传。郑氏妇科的名声在昆山以及周边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扩散传播,影响极大郑氏妇科世医应用祖传医术及秘方要旨,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详细]

全部昆山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