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 > 大冶市民俗文化

大冶市十大民俗文化

大冶铜雕制作技艺
  铜雕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俗称青铜器,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铜雕时代的国家之一,铜雕种类繁多、花纹繁缛、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铜雕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大冶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有4000年的青铜冶炼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和100多年的开放史,殷商时期就大兴炉冶,开创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大冶铜雕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的青铜器时代,制作方法主要包含失蜡法和模具法。失蜡法俗称熔模铸造法,其制作过程如下:先是用蜡制作出模型,然后在模型的内外填充泥浆,使整个模型固定成为一个整体铸型;接下来,将模型加热,使蜡融化并流失,从而形成空的铸模,将其封口,然后向空腔中浇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掉填充的泥浆,就能得到与原蜡模型相同的成型铸件。模具法则是一……[详细]
大冶拼布制作技艺
  拼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将零碎的小片织物拼缝补贴在一起的工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方,人们为了御寒而产生。周朝的缝贴,唐代的堆绫和贴绢,明清时期的布贴绣就是其中的典型,其实物与日常实用密不可分。这些由一块块布头缝制成的精美实用的物件,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是融入了情感与温度的创造,是宝贵的遗产。湖北地处华中腹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资丰富且商贸发达,盛产棉、麻、纱等纺织原材料。大冶拼布技艺历史悠久、传承不绝。一些技艺精湛、图案精美独特、寓意吉祥的作品更是当下时尚生活美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作为大冶拼布技艺的代表性手作人,谈桔红深感保护和传承、传播大冶拼布制作技艺的责任,经其2021年申报,大冶拼布制作技艺……[详细]
黄石港饼制作技艺
  黄石港饼的传说:三国时期,刘备到东吴招亲,当他在黄石港码头过江时,当地一种叫“龙凤饼”的食品让他大饱口福。这种圆饼外有龙凤呈祥图案,内有芝麻、桂花、香油、糖等原料做成的甜馅,色泽金黄、松酥爽口、香味浓郁,刘备觉得非常独特,在补充食物、采购礼品时,他特地让手下带了几担“龙凤饼”上路,随后送给吴王和母后并分撒给将士们。据说,郡主孙尚香尝过“龙凤饼”后,油然对刘皇叔产生了七分好感,后来孙权进妹联姻,刘备与孙尚香结为伉俪,千里长江共拒曹操… …黄石港饼的故事:清朝同治年间,大冶殷祖木排商人殷华斋、马礼门合伙驾排在长江贩运木材,当两人行至黄石港一带时,遇一盐船横渡,木材商即鸣锣警示,但因水流湍急,排行过速,盐船躲避不及,以致撞翻。为此,盐商向木材商索赔,遂起纷争,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官司打到京都。……[详细]
石雕(大冶石雕)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的民间石雕艺术以尹解元村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闻名中外。其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传。2008年,大冶尹解元石雕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安尹解元民间石雕艺术,长期代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石雕技艺,创造了数以千计的石雕艺术精品,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具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可称之为民间石雕艺术之魂宝。当走进这个与石头结了缘的村落,就好像走进了王国。脚下踩的是青石板的路,踏的是石条台阶,一个近两百户人家的湾子,家家户户的大门,不管是旧社会遗存下来的老房子,还是现在新建的楼房,清一色的石头门甲、石头托楔、石头仄联。连窗户、后门,也都是石头的,有的甚至连住房墙壁都是石头砌成的。特别是各家大门顶上那块近一平方米的石头仄联,格外引人注目,块块称……[详细]
青铜铸造失蜡法技艺
  大冶具有悠久的青铜文化历史,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小乙时期,这里就点燃了炉冶之火。中国传统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也称“熔模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尽管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技术源远流长,但随着新技术融入铸造行业,“失蜡法”处于濒危状态。……[详细]
大冶布烙画
  属中国布雕艺术,由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分忠发明。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布雕、温感与绘画技法及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集雕刻、剪纸、图画、油画、版画等古今中外美术、书法工艺之大成,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园地。……[详细]
还地桥鱼面制作技艺
  鱼面是一种可蒸、可煮、可炸的鱼制食品。还地桥鱼面采用上等鲜鱼,最好是鳜鱼,配以红薯精粉,精盐,经过揉、擀、蒸、切等传统工艺制成。民间传说:一说,南宋嘉定年间,铁拐李和吕洞宾二仙云游楚地,下榻还地桥,受到了老板姓的热情款待。二仙为酬谢盛情让老百姓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传授了以当地鲜鱼和红薯为原料,制作鱼面配方和工艺技术,此后,民间制作鱼面之风千年不衰,成为楚地名产。二说,清乾隆年间,还地桥宜家赞村黄泰丰商号的大老板黄富瑞入川做生意,吃了这种捶鱼面后赞不绝口,就向当地人打听制作方法,捶鱼面就这样来到大冶还地桥落户了。还地桥鱼面是采用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区——黄金湖的上等鲜鱼,配以红薯精粉,精盐,经过揉、擀、蒸、切等传统工艺制成。鲜鱼最好是鳜鱼,鲤鱼次之,于今多用鲢鱼。先将纯鱼肉切成薄片,把芍……[详细]
王寿牌子锣
  “牌子锣”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民间吹打乐,究竟起源于何年代无以查考。据史料记载,唢呐是元代时由阿拉伯传入我国的,明代已普遍流行。据明代《三才图会》中记载:“唢呐其制如喇叭… …不知起于何代,当时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清民时期吹打乐极为盛行。尤其是唢呐,在中原 地区广为流传。如《陶庵梦忆》中写道:“… …鼓吹千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饶钹,渔阳掺过,天翻地动,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好不热闹。”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南方吹打乐普遍流行的盛况。王寿牌子锣恰在此时应运而生,它主要分布于王寿村边地域的峰烈村、老鹳庙村、大冶市的罗桥、邻近的鄂州市郊乡村,流布半径约一百平方公里。王寿牌子锣既有大吹大擂的壮观场面,也有为婚丧喜庆的小吹小打场面,如结婚拜堂、堂祭、路祭,上香等。王寿牌子锣是清光绪年间由王全耀先生……[详细]
  牯牛洲打硪,始创于清、道光10年(公元1831年)为长江中游河口堤段第一次筑堤期间,人民为了加快筑堤进度,夯实堤坝基础,硪是用一片330mm×330mm宽100m厚的青石板,四角用麻绳系着的一种工具。打硪是每个角2个人,共8人,将绳子带紧将石片举上约3米高,然后放松绳子石片随之重重落在松土上,将新土依序夯实。起初,人们在打硪时,为了减轻劳作疲乏,说说笑笑,也有的哼哼小曲,到公元1831年,河口镇牯牛洲的高殿杨,率先提议,由他领唱,其他七个人和唱,领唱时不打硪,众唱时打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诞生了一人唱、众人和的歌唱艺术形式。故名思义叫做“打硪歌”。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旧时代,只要是筑堤、围坝、修路等夯实土基时必须要用打硪,打硪时唱着打硪歌,经过几代人的息息相传,迄今已有180年历史。打硪歌主……[详细]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绣品也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由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自古以来,富者以“- 绣楼”为贞,贫者以“善织巧绣”为业。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各地的民间绣品皆有传统的风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绣出的花卉不闻犹香,飞禽栩栩如生,走兽神态逼真。解放后,大冶刺绣艺人将油画、中……[详细]

全部大冶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