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支格阿龙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中集体塑造的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传奇式的神话般英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主要反映的是母系社会末期父系社会初期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故事逐渐被提升为民族精神,在彝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支格阿龙的故事在川、滇、黔、桂的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故事具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规模宏大、构思精巧、内容丰富、超地域、超方言等特点,对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详细] |
![]() |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阿古合”,意为“唱阿古”;在凉山阿都地区的古彝语中,“阿古合”最早是“阿(以低降调)果合”,“阿”无实际意义的前缀词,“果”古彝语词汇,涵义是“死了”,“果”逐渐演变为现代白话的“古”,“合”即演唱的意思;“阿古合”意即“对死者演唱”。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通过祭祀和吊丧的形式,以仪式的方式为亡者演唱的歌,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产生年代】它的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无明确文字记载。……[详细] |
![]() |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阿惹妞”,彝语音译,意为“幺表妹”,是四川凉山彝族男女口头传唱的情歌,在凉山彝族地区广为传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演唱的内容主要涉及奴隶制时期。【产生年代】凉山彝族情歌总称为“古来合”,它有远古的渊源气息,与文献记载氏女思念大禹的“候人”、“兮猗”的情歌相似。彝文《勒俄特依》载,母系社会末期史尔俄特“找父”、“买父”,为了“生子能见父”,与天女施色对答:“西方的表哥,下了大地……[详细] |
![]() |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西南彝志》载的“歌师”制度也表明了远在两千年前就有身负签筒、手持响铃、摇着神扇的毕摩深入各户作毕的情况。【分布区域】毕摩音乐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和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区,尤其……[详细] |
![]() |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中,唯有由女性群体表演的歌舞“朵乐荷”,彝语又称“都火”。她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地方特色,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千百年绵延不辍,存留着原始歌舞的遗风古貌。【产生年代】朵乐荷的原始渊源无记载可考。它始终保持的徒歌、联袂、走圈的古朴而简单的歌舞形式,具有原始“三一致”“联袂踏歌”的特征,与青海大通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的舞人图相似,那里正是彝族族源的氐羌先民的生息之地,从中1出历史渊源……[详细] |
![]() | 金江鼓乐,是在1、婚丧嫁娶等场所演奏的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领悟和感受出来的一种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延续,对原生态民间音乐和了解民族发展史,提升民族品位,增进友谊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产生年代】会东大崇(沿江)地区解放前属于云南境内,而金江鼓乐的源头应追溯到汉族音乐传入云南之时,从史料记载来看,金江鼓乐大体上为明清时代传入四川,在会东民间流传已……[详细] |
![]() | 口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世界性的乐器,为学术界公认。我国有文字记载它的历史很早,《礼记》说,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诗经》称:“巧言鼓簧,颜之厚矣”;《穆天子传》:“吹笙鼓簧,中心翔翔”,簧即口弦。难得的是凉山彝文古籍《古候》中说“吸嘿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足以说明口弦是原始时代乐器的遗存。现今流传并保留原始形制的口弦,基本上为单簧(1片),用线连簧手指拉(址)的演奏方式。【分布区域……[详细] |
![]() |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木模拉格”是彝族人民为老年人去世而举办丧事的时候演唱的乐曲,它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有时由于内容的需要,个别演唱者对曲调稍作修改,以利于对唱词的完整表达。演唱形式是俩妇女穿着彝族服装,披着毡子,一人主唱、一人和,一般是站着演唱,边唱边走动。在死者还没火化前,为死者举办的丧礼过程之中,每天晚上都需要演唱的传统民歌。【产生年代】木模拉格没有具体的传唱年代可以考证,从唱词中分析,应当产……[详细] |
![]() | “里惹尔”,彝语音译,意为“妇女吟”,主要指在婚嫁场所“哭嫁”时由妇女吟唱的歌。“里惹尔”是彝族妇女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的歌曲,它包含若干首歌曲。其中,《热达》、《0女儿》、《阿依阿支》为代表性歌曲,主要内容为吟唱彝族妇女在包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生活,表达哀怨、悲苦、忧伤的情怀,抨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彝族妇女对旧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产生年代】凉山彝族“里惹尔”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年代,无文字记载。从它……[详细] |
![]() | 邛都洞经古乐是为祭祀文昌的德行和善举,以音乐伴奏谈、诵、唱、念《文昌大洞仙经》的一种音乐形式,“经”与“乐”融合,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年代】邛都洞经古乐源于东汉时期邛都阑线(今越西县)金马山人张亚子所著《文昌大洞仙经》,张亚子自汉唐至宋元,北历代帝王诏封,延佑三年(1316年),被仁宗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中国主宰人间科举文运之神,各地建文昌宫祀之,成为读书人崇奉的偶像。……[详细] |
![]() | 义诺彝族民歌就是特指雷波地区的义诺民歌,是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义诺土语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雷波自汉代置县,历代都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完整地传承着彝族民歌的传统,有富集的民歌资源,保持着原生态风貌。雷波义诺民歌包容了彝族民歌的整体形式和内容,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产生年代】民歌从原始时代就伴随着人们的生息繁衍而产生。根据历史记载,雷波地区是彝族先民最早进入四川凉山之地,所……[详细] |
![]()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压力,触景生情,以情起兴,信口高腔,抒发感情,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不断加工,不断创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谣——阿都高腔。【分布区域】彝族阿都高腔除分布在布拖之外,还分布于邻近的普格、昭觉、宁南、金阳等县,以布拖为中心……[详细] |
![]() | 彝族“久觉合”是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并相互传唱的具有一定固定曲调的传统民歌,它的歌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为传唱对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唱词还涉及到彝族奴隶制时期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是近现代彝族的“人物风情展”,“社会生活的写实志”。【产生年代】四川凉山彝族……[详细] |
![]() | 克西举尔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古传承的民间乐器,在国内56个兄弟民族和本民族其他地区传统乐器中,它的形制及其演奏方法是独特而唯有的。【产生年代】克西举尔渊源于彝族先民远古时期,往上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确凿的文字记载于凉山彝文古籍《古侯》(又名《公史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编译,1989年油印本),该古籍在记述古代凉山彝族先民古侯、曲涅的迁徙历程中,有“彝箫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之句,“彝箫……[详细] |
![]() | 彝族乐器“马布”,在彝族民间器乐中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古老,流传广泛,深受彝族人民喜爱。【产生年代】马布,流传历史悠久,产生年代没有准确的记载,从器乐学的角度考察,马布属竹管簧鸣乐器,与我国古代的“笳”“筚篥”有渊源与演变的联系,与古羌人的乐器“其篥”形制类同。彝族源于古氐羌,马布也就古已有之。【分布区域】马布,在四川省内主要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昭觉、甘洛、美姑、喜德、盐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