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周口市民俗文化

周口市十大民俗文化

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历史悠久,有飞禽、走兽、玩具等造型,它取材广泛,造型美观,精致大方,古朴淳厚,不务华丽,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古色古香,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有方格纹古陶、绳纹的画法。每个泥塑都有孔可吹,其声鸣鸣,深受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据说淮阳泥泥狗的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一场凶恶的洪水过后,人类濒临灭绝,由于白龟的相救,伏羲女娲兄妹才存活下来。这时,人们已经从氏族间的血缘乱婚过渡到由伏羲定制的向异性对偶婚制度。一天晚上,伏羲仿佛听到白龟说:“伏羲,女娲,天地为证,我为煤,你们兄妹二人成婚吧!”无奈,为了繁衍人类,伏羲女娲兄妹便从昆仑山上推下了两扇石磨,如果石墨和在一起,他们就成为……[详细]
2、越调
越调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诸葛亮吊孝》等。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后又加入板腔体,成为板腔体与曲牌体合一的独特剧种。其板式有慢板、流水、铜器调、赞子、导板、飞板、紧打慢唱、哭腔、吹腔、杂调等。越调曲牌有两百多个,多来自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分笛牌1牌两部分。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详细]
太昊陵庙会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在此建伏羲陵,汉代时在陵的前面建祠。宋代太祖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明清两代也多次重修。整个陵域分成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以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有女娲观、真武观、太清观、三仙观、玉皇观等。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长150米。陵前有一巨大石碑,上刻有“太……[详细]
太康道情戏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也相继发展成为舞台剧。道情的早期剧目内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扬道教教义,《经堂会》、《二度林英》、《高楼庄》等。中期剧目内容多为道家修贤劝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小桃研磨》等。中后期剧目内容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老少0 》、《打灶君》、《顶灯》、……[详细]
郸城泥塑
  泥塑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就是以粘土为原材料,塑造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发源于陕西凤翔,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区。河南省郸城县的郸城泥塑,是当地朴素的劳动人民在世代生活过程中,积累的艺术经验,朴实写实,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现已是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详细]
王氏烧酒酿造技艺
  据说王氏烧酒始于洪武元年,传承600多年,传统酿造、原浆原味、绵软甘冽。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正,字大公,明朝红旗督总,乃石樑王氏之后裔。洪武元年,因战功显赫,封地白潭。始祖好酒,迁白潭有酒师随行。王府中有古井一口,活水日夜翻涌,传为白潭龙之精华,乃酿造好水。大公煮酒初成,酒清爽甘冽,香飘十里,引之壮人魂魄亦不晕头。一时饮者云集方圆千里,遂知王氏烧酒美名。王氏后人在明清时期曾多次带烧酒进京进贡,在当地曾闻明一时。现在仍保存有几个明清时期进贡专用的酒坛。白潭古镇王氏小烧酒传统酒坊,作坊式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活态的文物,是民间手工酿酒技艺的“活化石”。扶沟白潭王氏小烧酒以其纯手工制作、纯天然用料、工艺流程和曲、水的巧妙结合,完全符合当代消……[详细]
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逍遥胡辣汤是由宋代头羹、和羹、胡羹演变而来,后世因其突出胡椒的使用而称为胡辣汤。胡椒味辛、性温,具有益气、暖中、健胃之功,以其调味,配以羊肉、面筋、高汤,按一定比例,分先后兑制锅内,文火慢熬,木勺缓搅,熬制成羹,具有“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之特征。逍遥胡辣汤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御厨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消食茶”二方为基础,做出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汤羹,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提神醒酒、开胃健脾,得名“延年益寿汤”。后北宋遭遇“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宋都开封,御厨赵杞因兵患南逃,途经逍遥镇,决计隐居于此,以卖汤为生,“延年益寿汤”也随之落户于此。……[详细]
淮阳太昊伏羲祭典
  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创始人,他教佃渔,造工具,兴农耕,制嫁娶,正姓氏,造书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为了纪念和彰显伏羲的功绩,后人修建了伏羲庙,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在祭祀规格及内容上都有差别,最兴盛于明代,由朝廷颁发祭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到了清代,简化了祭祀程序,仪礼简略。民国时期更为简略,由民间祭祀组织上元会主持祭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清代的祭祀规格,祭祀日期改为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一……[详细]
祭典(老子祭典)
  老子祭典历史悠长,据史书记载可追溯到东汉桓帝时,老子祭典集中体现了老子文化和根亲文化、道家文化的统一,同时也是连接海内外华夏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老子祭典是流传在鹿邑县的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至今约2000多年历史,涉及豫、皖、鲁、苏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50万之多。该项民俗项目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后汉书桓帝本纪》:“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以后的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民间祭拜老子在鹿邑县代代相传,至今当地老百姓还有家家供奉“老君爷”的习俗。修建于汉代的鹿邑太清宫(老子出生地)、老君台(相传是老子讲学处,又称升仙台)一直是老子祭典的重要场所,200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子……[详细]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意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由此,数百年来此拳在漯河、周口一带世代相传。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其内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等。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心意六合拳由于历代择徒很严,师门内部也较少交流,许多老拳师辞世,拳艺失传,濒临灭绝,亟待政府和民间共同采取有力措施对此项古老而优秀的拳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大力挖掘心意六合拳对于弘扬我国武术传统文化,增……[详细]

全部周口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