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街《花子街》是广泛流传于南通地区的民间文学重要题材之一。其间包括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和篇幅长短不等的特色叙事民歌。该作品以乞丐为其表现对象,反映了他们因受天灾- 所迫而背井离乡、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凄惨生活。其主人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与富家小姐成亲,终于时来运转、发家致富。故事曲折离奇,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表现了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们向往变革、憧憬幸福的理想与追求。这类故事以土豪劣绅为其鞭挞和嘲……[详细] |
南通范氏世家诗文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类,项目编号JSⅩⅠ-1。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家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特定的文化传统,莫不依赖于特定的家族而传承。南通范氏,从明代嘉靖年间的范应龙到当代范曾共13代,代代擅吟咏,现存诗8000余首(篇)。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名人相望,大师辈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诗文世家传承的一个典型代表。其间先……[详细] |
石港戏曲谜盘,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石港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活动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曲谜盘、戏曲灯彩和戏曲瓷盘,绘就了石港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其中,戏曲谜盘则是石港镇一项独特的思维活动游戏。戏曲谜盘是一种实物谜,将信手拈来之物取……[详细] |
明末清初的冒辟疆栖隐如皋,其妾董小宛于“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如皋传统美食“董糖”即为董小宛所首创。董小宛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入嫁如皋后,对“秦淮董糖”的制作又有了更新。她发现如皋地产的大麦焦屑(俗称焦屑)有祛暑气、吸油腻、健肠胃等功效,便将面粉改用大麦焦屑作基本原料,并掺和地产的芝麻粉、饴糖等……[详细] |
糕点制作技艺(西亭脆饼制作技艺)西亭脆饼始产于清代光绪末年,由“西亭白脆”演变而来。1980年3月,南通县西亭脆饼厂建立,使“西亭白脆”演变为现在的西亭脆饼。西亭脆饼以精白面粉、优质白砂糖、精炼棉籽油、纯白脱皮芝麻仁为主要原料,经过28套工艺,用传统的小明炉微火烘烤而成。色泽鲜黄,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详细] |
“倒花篮”曲牌在民间流传久远;天女散花, 泼花篮之戏曲民间早就有之。1958年如皋城东区文化站长及如皋县文化馆的辅导干部根据“倒花篮”的曲调编导了一个倒着持花篮的舞蹈。设计“倒花篮”、“抱斜篮”、“托睡篮”、“挽横篮”、“执竖篮”等技巧型舞蹈动作,创编了“巨龙腾空”、“孔雀开屏”、“福满人间”、“龙舟竞发”、“迎聚幸福”等花篮新舞队形。舞蹈以12名少女倒提花篮,在“吉祥如意”两女童的嬉戏中载歌载舞……[详细] |
《抬判》,又名《舞判》,流行于通州石港、平潮、五总等地。《抬判》原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娱神、娱人节目。始于清末,多在农历五月十八举办都天会时补天菩萨出巡途中表演。表达的内容为判官钟馗出巡途中,巧遇一个村姑饰演的蝴蝶引逗相戏,表演中,钟馗在轿杠上表演的戏蝶、扑蝶等诸多惊险动作,其时,舞蹈与杂技交相融合,充满田园谐趣。《抬判》为南通市民间歌舞中的精品之作,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舞台上演出,获文化部等四……[详细] |
《荷花盘子舞》起源于通州骑岸、十总一带放荷花灯这一宗教祭祀习俗。流行于古石港场、余庆场,沿宋代修筑的范公堤南端一线,即今石港、十总、骑岸等乡镇。农历七月三十夜,为纪念舍己救人的地藏菩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点点繁星下,一群手捧荷花盘子灯的村姑,来到一泓清波的荷塘边,遥对神灵,顶礼膜拜,然后把寄托美好愿望的荷花盘子灯放荷塘之中,天上的繁星与水中的点点花灯交相辉映,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详细] |
如皋民间舞蹈《莲湘》,起源于清代,历史悠久,名扬四方。是如皋众多民间舞蹈中最为鲜艳的一朵奇葩。如皋早期的莲湘只有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手持单棒莲湘以击打手臂、腿脚,使相嵌于棒上铜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表演者即兴说唱吉利话语,或民间故事、小曲等,称作“打莲湘”。《如皋莲湘》既继承了传统,又吸收了全国各地“莲湘”(霸王鞭、金钱棍)和花鼓中“莲湘”的精华,以及大秧歌、腰鼓、京剧武打、杂技动作的相关套路、技巧……[详细] |
锣鼓乐(陆家锣鼓),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陆家锣鼓,省级非遗,是南通民俗文化的一个精髓,是从有着千年历史的“苏南十番锣鼓”演变而来的,最早流传于苏州一代的,鼓鼓点节奏分明,融合着浓浓的水乡味。说的是清朝光绪年间,从苏州移居到闸西靴头圩的陆胜富,把这个苏南十番锣鼓带了过来,再结合南通特色,形成了陆家锣鼓,就在南通生根开花、流传不断,已经有180多年历史了。……[详细] |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海平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人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冒辟疆、李渔都有戏剧家班与木偶戏同台演出,扬州八怪也有关于木偶的诗词记载。20世纪初,如皋地区有木偶戏班一百多个,其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和娴熟的操作技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皋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多种木偶艺术形式在此竞相交汇,杖头木偶是这里的主要演出样式,除了演出许多传统戏剧,如《白蛇传》、……[详细] |
王氏保赤丸是南通名医王胪卿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左右)根据祖传九世秘方配制的小儿良药。1957年,其嫡孙王绵之将祖传秘方献于国家,经南通市政府指定南通制药厂生产,并先后由南通制药总厂、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其制作技艺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医药类扩展项目。王氏保赤丸主治脾胃虚弱、胃呆食减、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诸药合用,既能止泻,又能通便;既能消积,又不……[详细] |
苏绣(南通仿真绣),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和海门市。因系沈寿首创,南通地区也将其誉为“沈绣”。南通仿真绣,是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吸收西洋油画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一代新风。1915年,沈寿的《耶稣像》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夺得“一等大奖……[详细] |
童子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主要流传在江苏通州中西部及周边县市部分地区的传统戏剧,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历史,是华夏巫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约一千五百年前的古通州(胡逗洲)四面环水,交通闭塞,成了朝廷流徙犯人的场所。“流人”成员复杂、南北交汇,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也“流入”了巫觋演唱、祈福消灾这一民间习俗。当地人称之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童子技艺主要可以概括为“表……[详细] |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名录。2003年列-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亦称“七弦琴艺术”。其地理分布以南京为中心,后流传至南通、镇江、上海、福建、合肥以及台湾、香港、美国等地。该派创始人王燕卿(1867-1921),师从诸城派琴家王冷泉与王心源,兼取两派之长,后游学各地近三十年。经多方名师指授,并吸收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之特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