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民俗文化

南通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掐丝珐琅画,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盛行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多用蓝色,因此命名为景泰珐琅或是景泰琅,后来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而且“琅”的发音近似“蓝”,最后演变成“景泰蓝”这个名字。后来这个名字广泛的包括所有的铜胎掐丝珐琅。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详细]
  青石雕刻,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青石雕刻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的青石,制胚一般是150到200立方厘米的长方形石块或正方形石块,采用工艺主要是掏、切割、磨光、刻纹、尖刻、铣雕、柱雕等,使用工具有凿子、锤、钎、挫刀、切割机、柱刀,铣刀,半开尖刀等。追溯中国几千年的石雕工艺,从石雕形式上主要分圆雕、浮雕、镂雕。青石雕刻方法主要是取实为景,一个房屋、一座桥梁、一个牌坊、以……[详细]
  童子戏(扩展),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如皋九华童子戏始于唐朝贞观时期,历史长流传广,唐朝定都长安,童子戏从京都流传到东南江海,先从连云港一带再传到如皋、通州,有史书记载《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如皋属九州中的扬州童子戏由其衍传,宋代开始如皋各种庙宇、各种神仙菩萨的生辰、香期都普遍采用童子拜唱演出,这种演唱统称“消灾太平圣会”。如皋童子戏过去内容古旧,腔调慢哼、长……[详细]
  河蚌舞,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汉初自吴王濞开凿上官运盐河后,海安运河两侧人群不断汇聚、定居、繁衍,在历史积淀中产生了不少民间文艺,《河蚌精》就是其中一个,旧时,都为渔民表演,不断演进而传承至今。明清以来,《河蚌舞》在海安镇流传甚久。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如《蚌戏渔翁》系民间传承舞蹈,由一男一女表演,女演员扮“河蚌精”,藏身于可张可合之“蚌壳”中,男演员扮老渔翁。手……[详细]
  大凳舞,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旧时,海安城北门一带农民以种菜为生,冬季腌菜季节,白梗腌菜很长,在没有运输工具情况下,用担挑或板凳反过身来装运长茎蔬菜。闲乐时常舞板凳逗趣,逐步创出《大凳舞》套路。因列队舞动时似游龙,上下翻滚时似蛟龙翻江倒海,而创新为板凳龙沿袭至今。明清以来,《大凳舞》在海安镇流传甚久。一般每队为八张板凳,每张板凳3人(前2人后1人),演员24人……[详细]
  九狮图,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明清以来,海安唯一的草行位于县城西门,护城河边有一坝头,专用于买草(其时主要燃料)卸草,此地被称为草坝头。卸草均为头顶、肩扛上岸。特别是扛燃草(散乱稻草)上岸时,一行人边打号子边扭动,远看就象一群狮子,海安镇上年年“兴灯”,草行工人便用篾扎纸屑糊成“草狮子”参加“兴灯”活动,俗称“草狮子”。狮为兽王,“九”字为大,表演以走队形为主……[详细]
  脆饼制作技艺扩展(丁堰脆饼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扩展项目。丁堰脆饼以酥香为特色。根据《丁堰镇志》记载,清道光年间,丁堰脆饼香甜酥脆,驰名通、如、海、泰、扬及运河沿线,与白蒲茶干齐名。其形态别致、层次分明、香酥松脆、富有营养。……[详细]
  如皋盆景制作技艺,盆景造型以树形的“两弯半”为特征,是汉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通派盆景以南通为中心,包括周围各县尤以如皋一带为重。南通地区盆景的起源有文字和实物记载始于宋,宋代教育家胡安定记录如皋的一盆“蛟龙穿云”古柏盆景,距今已有900多年。南通盆景园保存的桧柏盆景树龄已经有600余年,通派盆景的代表作“蛟龙穿云(雀舌松)”,树龄470多年,诞生于明嘉靖年间。清末南通状元张謇对通……[详细]
  冰雪酒酿制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冰雪酒最早出窖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距海安县城向东三十多里的丁所镇的“季德泰”杂货铺,主营南北杂货,兼营酿酒漕坊。业主依据祖辈多年珍藏的秘制配方,加上自己多年的苦心琢磨,一面博采众多黄酒之长,一面调整其配方,酿造出名盛一时、饮誉中外的“冰雪酒”。冰雪酒以优质纯粮白酒为基,选用当归、红花、蜜香、地茆、玉竹、陈皮、大枣……[详细]
  里下河小方糕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里下河小方糕以糯米粉、籼米粉拌兑,用“糕箱”筛粉成型,再经沸水蒸制而成,独具地域特色,主要流传于海安里下河及其周边地区,但西不过曲塘、东不过如东、南不过如皋、北不过东台,已有数百年历史。里下河小方糕为底宽4厘米左右见方,面宽3厘米见方的梯形块状米糕。糕面上有一沿边凸起的方框,方框内可见多种类别的喜庆纹样或文字。因体现……[详细]
  如皋萝卜干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如皋萝卜干起源于唐朝太和年间如皋定慧寺和尚三勒大师制作的“三勒菜”。三勒大师擅长用白萝卜雕刻成莲花、佛手、宝塔、灯笼等,作为法事供品。法事过后,赠送给施主食用,说可以“消灾降福”,以此招徕香客。因此,烧香礼佛者盈门,以至三勒大师应接不暇,不得不将萝卜切成片,用盐腌制成萝卜干儿赠送,起名“三勒菜”。据《如皋县志》记载,清……[详细]
  白蒲蟹黄鱼圆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白蒲蟹黄鱼圆为淮扬传统名菜,相传为明末才子冒辟疆爱妻董小宛所创。鱼圆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内孕蟹籽,色如琥珀,浮于清汤之中,有“黄金白玉兜,玉珠谷清流”之美。白蒲蟹黄鱼圆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程序规范。首先要在秋末初冬,西北风劲吹之时,捕捉肥壮的河蟹,用木笼蒸熟,去其壳,取其肉、蟹黄,伴之葱、姜、脂油,煎成鲜美的……[详细]
  正场熏糕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正场熏糕是南通市通州区的传统历史名产,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正场即开始生产熏糕。由此可见正场熏糕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正场熏糕制作老字号“三泰和”、“马聚盛”的传人张顺道和赵扬春两位老师傅,一起回忆年轻时名师向他们传授的配方与技艺,经挖掘整理,反复研制,终于重获这一历史名产的传统风味。正场熏糕经过了三次调整配方和烘焙,……[详细]
  刘桥菜刀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刘桥菜刀”起源于110年前,当时马春芳的祖父马芝群,开设铁匠铺,擅长锻制菜刀,质量上乘,价格公道,在当地很有名声,创立了“刘桥菜刀”品牌。到现在的马春芳,已是第三代传承人。“刘桥菜刀”经过百年锤炼,技艺更臻完美,具有款式别致、钢质犀利、耐磨耐用等特点,近百年来成为知名品牌,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享誉大江南北。“刘桥菜刀”……[详细]
  四安木杆秤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秤,作为称量物体的器具,年代非常久远,生活中缺它不可。现有的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公元1世纪,即东汉早期就使用木杆秤。木杆秤制作是当年兴旺发达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收藏的老木杆秤就体现手工木杆秤技艺的精华。手工木杆秤制作多为祖传,由于这方面的市场需求量小,因此做这一行的人很少。制作一把木杆秤要经过木杆方坯刨圆、碱水浸泡、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