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民俗文化

盐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施耐庵与《水浒》传说,流传于江苏省的民间文学。施耐庵写《水浒》的传说在兴化、盐城大丰、山东郓城、江苏江阴、浙江建德一带均有流传。但在兴化城乡影响更为深远。这些传说构成水浒故事的原型。不少专家学者都通过搜集传说,进行研究,形成著作,如:马春阳《施耐庵传说》、黄俶成《施耐庵与水浒》、徐敬高《昭阳二杰》等。施耐庵及《水浒》的传说不仅具有广泛的趣味性,同时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详细]
  2007年,盐城老虎鞋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间虎鞋的制作是民间艺术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虎文化密不可分,西方国家在一次测试人类最偏爱的动物活动中,得出结论,老虎排在所有动物的第一位,可见人类对老虎的喜爱从古至今,由来已久。老虎为百兽之王。“龙生云,虎生风”,人们喜爱其八面威风,常常借以形容勇猛善战的将领为虎将。三国时期的关、张、赵、马等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详细]
  淮剧(盐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淮剧,亦称“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戏”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在表演技艺和剧目上受徽剧和京剧影响颇深。1912年,淮剧进入上海。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详细]
  八桅立式大风车,又称“翻水车”,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灌溉农田的农具手拐车、泼车、牛车之后又发明的一种纯木制作的大型翻水车,它主要是借用八合篷的风力来推动车网,带动风车上的木轴,使木轴上的传送板来翻运河水灌溉农田。风车既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见证,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精华。走进博物馆风车博览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风车的世界。园内共挖掘、复制了已失传的16部大风车、牛车、踏水车等文化遗产,风格各异,形态独……[详细]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 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详细]
  建湖杂技“十八团”分布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中部的庆丰镇,历史上以庆丰为轴心的18个自然村庄错落有致,形成18个马戏团体。明末清初,建湖18家马戏班足迹踏遍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据史料记载,十八团杂技已有十二代传人,清初建湖“百戏”艺人达二百多户,其中高、万、吴等十大家族技艺超群,名声远播。建湖十八团杂技融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寓高难技巧于轻松、活泼、精巧的动作之中,借鉴舞蹈、体操等姊妹艺术,形成了……[详细]
  发绣(东台发绣),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传统美术类拓展项目。发绣与其它刺绣工艺品相比,用料独具,不腐、不蛀、不褪色,其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工艺涉及书、画、印、绣、刻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美术深厚的美学内涵,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经过不断传承、创新,东台发绣已由原来的“单色墨绣”发展到“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以及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品种。为了丰……[详细]
  瓷刻(大丰瓷刻),江苏省盐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丰瓷刻艺术,是以各种瓷器件为载体,使用钢凿和铁锤,使得瓷器件产生崩瓷的效果,使得艺术作品的物象机理再现于瓷器件的表面之上。大丰瓷刻精细的凿刻,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实有虚的刀法和技法结合,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之韵,再传金石雕刻之趣,风格奇异,具有魅力。大丰瓷刻艺术源于18世纪江苏省大丰地区,当时,由于大丰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