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排斧,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历史沿革传说打排斧是鲁班所创。传说鲁班曾带领一班木匠造船,木匠们将船钉好下水后漏水不止,无计可施,便请教鲁班,鲁班拿起斧头,从船头到船尾,从船帮到般底,挨个钉了一遍,钉船之声响彻云霄,震天动地,完成后入水行舟,滴水不漏,众人叹为观止,鲁班……[详细] |
阙宋氏膏药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扩展项目。历史沿革阙氏膏药,是由阙氏祖传秘方炼制而成。据阙氏宗谱记载,阙氏于春秋战国时代在下邳(今江苏邳州)聚邑立姓。18世纪初叶,阙氏有精于医道者,采集民间中草药,研制出专治跌打损伤的膏药,为清朝八旗子弟接骨疗伤。凡跌打损伤致……[详细] |
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渊源膏剂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类古老剂型,其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山海经》中记载的用于涂抹皮肤以防皲裂的羯羊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详细] |
王氏祖传乳糜尿疗法,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沿革乳糜尿主要是由丝虫引起,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都有流行,发病普遍,约1亿多感染者。在我国分布在东南沿海、黄河、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约二十个省市自治区为该病流行区。由于无特殊疗法,大多患者求治无门,王氏祖传中医治疗乳糜尿……[详细] |
吴鞠通温病疗法,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沿革温病指外感热病,也是现代传染病的概称。“外感热病”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了中原地区汉以前治疗外感病的经验,著有《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病的第一次总结。但是《伤寒论》主要是阐述寒型外感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对于热型的温病仅提供了一般的理论指导和辨证治疗方法,还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魏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民族入侵,汉族大……[详细] |
历史渊源酸汤鱼圆烹饪技艺据传最早可上溯到秦代。相传秦始皇当年广游天下路过洪泽蒋坝,当地百姓因连年灾荒,没有好东西招待这位始皇帝。幸运的是,秦始皇喜欢吃鱼,因为洪泽湖里有的是鱼,所以也就不愁没菜下锅。随行的御厨就犯了难,开始思量这鱼应该怎么做。因为秦始皇性子多疑,以前常有御厨因做鱼而掉了脑袋,你烧鱼汤,他说是诅咒他入汤锅;你做鱼段,他说是诅咒他要被碎尸万段。眼看着午膳的时辰到了,御厨急得是抓耳挠腮,……[详细] |
历史沿革清康熙年间,两江总督来清江浦视察河务,河道总督在其衙署园林清宴园内设筵迎宾。其中有一道菜肴是烩甲鱼裙边,烹调尽美,两江总督连声赞好。河道总督与其为同科进士,相见甚欢,故开玩笑说:“此亦江南一品(指两江总督)。”两江总督随口反讥道:“此物颇知水性,应是江淮一品(指河道总督)。”席间好友彼此雅谑,聊供一粲而已。孰料,传至民间,“江淮一品”竟成了这道菜的正名。咸丰十年(1850年),捻军攻占清江……[详细] |
历史沿革苇席是以芦苇为原料,经剖篾、浸泡、碾压和编织等工序编制而成的生产生活用具。在我市,苇席编织技艺主要分布在盱眙、洪泽等靠近河湖盛产芦苇的地区,明末清初时期,当地百姓就以苇席编织为生,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编织苇席,首先要根据所要编织苇席的规格、质量要求,选择粗细均匀、色泽好、苇质柔韧一致的芦苇,以苇杆较直,苇皮淡黄,苇壁较薄的为佳。然后用篾刀将其剖开为2—5片,是为剖篾,且成捆扎……[详细] |
历史沿革竹编是以竹篾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伐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详细] |
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香最早由西域诸国向中原王朝献贡才传入中国,早期大都作为消除疾病之用。以香礼佛的记载最早是从汉武帝开始,陶谷《清异录》记载,五代的时候,有一位法号“知足”的有道高僧反对上层社会焚熏奢侈香料的作风,于是“但摘窗前柏子焚”。到了宋代,炉焚柏子,成了佛寺禅房与士大夫书斋中流行的小景,苏东坡就曾经秋夜独酌,并留有“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的诗句。当时还时兴一……[详细] |
涟水鸡糕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涟水鸡糕又叫“素鸡”,是用童子鸡脯肉、仔猪里脊肉、鲜虾仁、鸡蛋清、精豆粉、山药、精山芋粉、精面粉等原料,配以姜、葱白、盐等调料,经过特殊技艺制作而成的糕状食品。涟水鸡糕色泽鲜明、口味清雅,人们还称之为“酥鸡”。作为涟水城乡独创的传统名菜,其制作技艺以家传或以师带徒等方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涟水鸡……[详细] |
高沟捆蹄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高沟捆蹄制作技艺,流传于涟水县高沟镇及周边地区,相传为清朝道光年间,高沟镇“古月坊”胡孝贤先生首创(另有一说,是由高沟镇熏烧师傅郑云福兄弟始创),代代传承,延续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基本内容与价值高沟捆蹄精选猪后蹄膀瘦肉为主料,配以多种名贵中药材为佐料,捆以干的猪小肠衣,采用当地天然的野草编制的绳子捆扎,再经……[详细] |
李记纸扎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纸扎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纸张,外表为深红色。所用纸张是唐天宝十二年至十……[详细] |
淮安老卤大头菜腌制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淮安老卤大头菜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据《宋史》记载,五代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寓居淮安时,曾食过此菜,对此菜赞不绝口,在建立大宋王朝后,还将此菜列为贡品。南宋时,名将韩世忠及夫人梁红玉统帅大军驻守淮安新城(与淮安主城成犄角之势)抗金时,韩大帅采纳了夫人梁红玉的建议,大力种植速生的大头菜并进行腌制,梁红玉还……[详细] |
博里羊肉烹饪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渊源博里羊肉是淮扬菜系荤菜系列中的一道名肴,以本地小山羊羊肉,佐以淮山药、生姜、青椒、胡椒、十三香,配以料酒、醋、酱油等烹制而成。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淮安博里,在一饭馆落坐。酒过三巡,上来一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烧羊肉,滑嫩爽口而不夹生,酥烂脱骨而未失其形,汁浓如乳亮而不腻,香而不腥。据说曾有一只趴在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