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民俗文化

淮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膏药制作技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邱氏烫伤膏制作、徐州祛腐生肌膏医药、吴氏膏药)扩展涟水县、兴化市,徐州市,盐城市亭湖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为清朝光绪年间十六年,安东(今淮安涟水)蒋玉成集多年所学,汇百家之长,潜心研究,独创的一种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以手法正骨结合膏药外敷治疗骨伤,历经五代,制作技艺不断传承,现主要流行于涟水县城区及周边地区。蒋氏骨伤膏药是外用敷贴传统黑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制作技艺……[详细]
  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是选取优质小麦粉,采取传统酿造技艺酿制独具特色的白汤酱油的传统手工技艺。淮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盛产优质小麦,加上“运河之都”的社会经济地位带动了淮扬菜系的蓬勃发展,从而对酱作业的需求大增,淮扬菜系口味清淡,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应运而生。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宁波人何视云举家迁徙淮安清江浦,于清江浦标志性建筑“清江浦楼”东南侧荷花池,取“浦楼”字号,雇佣当地酱……[详细]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淮阴区码头镇是千年古镇。历史上,这里曾商贾云集,十分繁盛。许多人从河南、山东,甚至新疆、宁夏迁徙到此开铺经商。其中有不少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他们把自己原有的民族风俗和烹饪习惯带到了码头,久而久之,形成了码头独有的羊肉烹饪技艺。码头羊肉烹饪技艺大致在清初时即已形成。从事羊肉烹饪的主要是马姓回民,经营的方式主要是作坊式家族经营。据记载,在羊肉“烹……[详细]
  淮安全鳝席烹制技艺历史沿革淮安全鳝席,是以黄鳝为主食材,经烧、炒、烩、煨、炖、煮、汆等各种烹饪技艺烹制而成。全鳝席的形成,距今已近300年历史,《清稗类钞》共列举了中国五种全席:满汉全席、燕窝席、淮安全鳝席、清江浦全羊席和豚蹄席。其中介绍全鳝席说:“同(清同治皇帝,1862-1874)、光(清光绪皇帝,1875-1908)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详细]
  淮帮菜烹制技艺,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淮扬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淮扬地区的漕运、治河、盐务、榷税、交通五大支柱萃聚,南来北往的盐商大贾,将淮扬菜文化传播至各地,皇家显贵也纷纷以引进淮扬菜厨师为荣。而淮扬菜也成为“中国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走入国宴,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招待宴会。“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详细]
  淮海琴书淮海琴书,又名“扬琴书”,亦称“打蛮船”等,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鲁南、皖北一带。淮海琴书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1350年前后,其源头属于邱祖龙门派体系。邱祖的十大门徒中第九位传人柴氏就是琴书的始祖。人们追溯琴书存在时间的依据是邱氏所定的世系排辈,其世系辈分排为二十个字:“道德通玄静,远长字太清,忠理志成信,何教永元明。”这二十个字周而复始,至今在涟水已传到了二十二世……[详细]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详细]
  渊源与分布“花船舞”,又叫“玩花船”、“撑旱船”、“走水子”,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在淮安各地都有分布。起源于隋唐时期,洪泽地区则相传“花船舞”是明朝洪武年间,洪泽湖渔民为纪念刘基修建洪泽湖大堤的功德,每年正月初一装扮自家渔船,以示庆贺,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花船舞”。内容及特点“花船舞”的道具“旱船”自然是指陆地上的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竹制或木制骨架。在这种船形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各……[详细]
  朱元璋传说传说渊源及流布情况“朱元璋传奇故事”主要流布于淮安市盱眙县及周边地区。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家境困苦,放牛作工,相传放牛时数盱眙山头少数了自己脚下之山,而作了一首打油诗流传至今:“十个山,九个头,河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后来朱元璋父母兄长因瘟疫过世,生活清苦,为求生存,便入皇觉寺当和尚,饱受欺凌后离寺游历,……[详细]
  谜语(淮安灯谜)扩展​​​​​​​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夏朝时期,出现了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处于列国纷争时期,……[详细]
  阙氏膏药制作技艺阙氏膏药制作技艺源于清乾隆年间,阙尚志(1790年—1861年),邳州人氏,18岁从军,拜师学医,专治八旗士兵搏击时的跌打损伤,离开军队后在民间开设医馆,以行医为业。阙尚志之子阙广庭,常年奔波于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从1856年开始,在山东曲阜等地区“放药3年,免费治病”,使阙氏膏药名声大振。第四代传人阙永杭(1859年—1928年)继承祖业,13岁随祖父习医,23岁独立行医……[详细]
  钦工肉圆制作技艺历史渊源及分布情况钦工肉圆制作技艺,一说是明末一钦差大臣在钦工当地督查河工,崇祯皇帝南巡时经过此地,钦差选派当地有名厨师烹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菜以取悦皇上。当地一家李记肉馆将精瘦肉用刀背锤成糊状后加适量蛋清,做成了圆溜溜的肉坨子,煮熟后鲜美非常。崇祯皇帝尝后连声说:“好,好,宫里没有这么美味可口的菜肴”。钦差讨好道:“那就请皇上给赐个名字吧!”崇祯随口应道:“那就叫“钦工肉圆”吧”。从……[详细]
  金湖剪纸是江苏省金湖县的特色剪纸艺术,是造型简洁夸张,繁简疏密恰当,装饰质朴合理,连接巧妙美观,是写实与变形的和谐统一,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趣造型而演化成的一种审美艺术。它集装饰性、观赏性、知识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金湖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北宋年间宝应湖西,即今天的金湖地区就有剪纸花、卖花样的艺人出现。其中不乏高超艺人,能手背身后盲剪各样花饰,堪称绝技。金湖……[详细]
  莲湘(闵桥莲湘)历史渊源莲湘,是一种许多民族和地方都喜爱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于清末传入淮安地区,并在洪泽、金湖、楚州、涟水等地广泛流传。莲湘的产生,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末清初时期,因战事频繁,人们居无定所,被迫靠乞讨为生,并随身携带一竹竿,用于打狗。有时打狗,竹竿会打在地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后发展为将打狗竹竿两端刻槽,在槽内装上3-5枚铜钱,用铁钉将铜钱串住,摇动或敲打时发出响声。……[详细]
  流布区域:《洪泽湖渔家婚嫁习俗》主要在洪泽湖水域及周边地区的渔民中流行。历史沿革:洪泽湖渔民婚俗源于清代,渔民都因吃住在“连家户渔船”,除了做渔市生意,一般不和陆上的居民来往,这种封建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婚嫁大多在渔帮内部进行,久而久之形成洪泽湖渔民独特的婚嫁习俗。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渔民已打破水陆不通婚的旧俗,但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因简朴节俭,充满着喜庆的气氛,而延续至今。主要内容:洪泽湖渔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