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民俗文化

宿迁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刻纸门花也称“半城刻纸”。这一传统美术诞生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及洪泽湖湖区民间。主要分布在该镇各渔村、渔船和渔场。本县临淮镇、洪泽县劳子山镇有流布。半城刻纸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一是半城自古繁华富庶,渔民百姓,凡逢年过节、婚嫁寿诞,户户都要贴大红色的刻纸门花,已形成习俗。二是半城渔民有跳洪泽湖渔鼓舞和演唱端鼓腔的习俗,在举行祭祀、请河神、续家谱、开捕和灯会的时候,必须挂上绘画与刻纸的图案,这也大大促……[详细]
  项羽传说主要区域分布在江苏省北部项王故里宿迁市的宿豫区、宿城区,其他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另外,山东、安徽、河南等周边县、市也流传关于项羽的传说。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下相(今宿迁)梧桐巷,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流传在宿豫的项羽传说系列故事基本上以史实为中心,以司马迁“项羽本纪”为原本,以项羽英雄气盖世的一生传奇如霸王举鼎、少年立志、揭竿而……[详细]
  虞姬,秦末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随征夫人。在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和楚汉征战中,虞姬一直随项羽出征,转战南北,生死不离,相辅项羽,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兵困垓下时,虞姬为使项羽剪断牵挂,以便突出重围,东山再起,她毅然拔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虞姬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的美丽传说极为丰富,有爱情传说、性格传说、地名传说、植物传说、军旅传说等。这些传说短小精精悍,通俗易懂,生活气……[详细]
  洋河酒酿造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明、清,尚可考证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是中国传统的老牌八大名酒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地处全球北纬33度黄金酿酒带,坐落在世界三大名酒湿地产区之一的洪泽湖大湿地上,江苏省宿迁市的宿城、宿豫、泗洪三县区交汇处,面临徐淮公路,背靠京杭运河,交通畅达,酒业兴旺,市场繁荣。拥有“三河两湖一湿地”(淮河、古黄河、大运河,洪泽湖、骆马湖,洪泽湖大湿地)的生态水系,自然生……[详细]
  高渡花船是每年春节、元霄节是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庙会及盛大-、庆祝大典等到亦是非有不可的,如迎接子弟兵凯旋归来、庆战役大捷、城市解放,主要以广场为场地。内容都是表现社会公德、优良民风、民间故事等。形式幽默风趣、滑稽、逗人以乐。花船,彩色服饰,各种人物因人而异。花船队的表演是泗阳县旧时一种重要的民间的习俗。旱船是依照船的外形,选用细竹竿或竹篾等轻质材料做成船形,在船形上和船身周围围缀上绘有水……[详细]
  传说沭阳的打莲湘舞蹈与秦汉时期一位名叫莲湘的少女有关。秦汉时期,沭阳有一位聪明活泼、勤劳美丽的农家少女名叫莲湘。有一次,她用竹子烧水做饭,当竹子在火中燃烧时发出清脆的噼噼啪啪声,且很有节奏,莲湘听着这个声音,便用手中本来用以拨火的一截竹竿敲击地面和身体,并扭动腰肢,在灶堂前翩翩起舞。以后,每次做饭时,她都这样用以竹竿敲击地面并跳舞,久而久之把一根竹竿玩得得心应手,十分熟练,她还自编了一个套路教给和……[详细]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但烙画真正起源是在西汉,盛于东汉。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将烙画列为贡品。其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江苏、河北等地的几大派系,而在江苏又以沭阳烙画为首。烙画原以铁针为工具,在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材料方面,也从单一的木制材料发展到在木……[详细]
  跑驴又称为小驴剧,是淮海地区主要剧中之一。跑驴流行于沭阳、涟水、泗阳、淮阴、灌云等地。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跑驴究竟产生哪朝哪代,何人创始?历史上无有记录考证。……[详细]
  洪泽湖渔鼓也称端鼓舞,是旧时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时,在其特定的区域内说唱与舞蹈相结合一种舞蹈形式。源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境内的穆墩岛(洪泽湖中唯一的岛)及洪泽湖湖区一带。泗洪县地处淮河中游,洪泽湖西畔,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人口105万,拥有洪泽湖40%的水面,有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洪泽湖渔鼓渊源有二:其一《中国舞蹈誌·江苏卷》载:“端鼓舞”源于……[详细]
  宿豫大兴吹打乐是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该项目主要分布在大兴镇,活动于宿豫区、宿城区、泗阳、沭阳、泗洪、新沂、淮阴等地区。大兴镇位于宿豫区城东18公里处,宿泗路、兴张路贯穿其境,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大兴吹打乐以殷、鲍班子为代表,两支会班子各10—16人组成,演奏中“文、武”场配合默契,连续演奏数小时不觉累,演……[详细]
  皂河龙王庙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庙会之日,人们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及民俗商贸活动。该庙会起源于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驻跸于此,使龙王庙会更是名声大振。每年届时都有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纳祥。数百年来,岁岁如此,从未间断过,可谓江苏地方一大民俗景观。【历史渊源】皂河正月初九庙会,起……[详细]
  一、简介“旱船”本意陆地上的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苏省宿迁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详细]
  一、简介苏北大鼓又名宿迁大鼓,民间惯称“说大书”,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编篡中定名为苏北大鼓。清嘉庆年间,苏北大鼓形成于苏北的宿迁、睢宁一带,主要流布于宿迁、徐州、淮阴、连云港及鲁南、豫东、皖东北等广大区域。它是用宿迁方言进行说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大地方曲艺形式。二、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苏北大鼓形成于宿迁和睢宁地区。形成后迅……[详细]
  一、简介苏北琴书亦称“打扬琴”或“打蛮琴”,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广泛流布于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等地区。苏北琴书属板腔体,分1人、2人或多人说唱,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唱腔优美、音乐和谐、说白自如,其代表数目达100多部,曾先后出版发行唱片5000万张,磁带3000万……[详细]
  一、发展沿革工鼓锣起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全部都是沭阳方言,或是沭阳话夹上中州韵。工鼓锣数百年来,已分为四大门派,即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代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工鼓锣属“李门”。一百多年以来,灌云、涟水、泗阳等地的淮海鼓锣艺人都是由沭阳四门传艺过去的,高沟(当时属沭阳)有著名艺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称“东汪门派”。大徒弟在灌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