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0页

  古安梨生产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的古安梨栽培历史悠久。富含多种维生素,堪称果中之王。在清末民初时期土生梨种就进入人工栽培,“所栽梨树块块成行,果实累累,四方闻名”。近年来通过推广使用双层套袋技术和生化农药管理,大大提高了古安梨果质量,增强了果实硬度和耐贮力;农药残留度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02MG/KG标准,使古安梨外表更加美观,完全达国际无公害绿色标准。……[详细]
  曹氏中药沙袋热敷接骨,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曹氏中医药沙袋热敷接骨,为曹氏祖先清晚期人冯锦州最先研制,由曹永刚、曹晓波父子俩最终研究成功的祖传秘方,对治疗跌打损伤有奇效,还能治疗肥大性脊柱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灌南县汤沟镇,位于连云港的南部,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南邻响水和涟水、北隔新沂河塘与灌云相望,县境最大直线距离,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30公里,全县总面积……[详细]
  李氏面瘫膏药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在清末李子良(李家驹的祖父)在海州城内中药铺做伙计,学习制作膏药方法,经过多年实践与试验,形成了面瘫膏药秘方,并在海属地区乡村行医,行医时有一刻有“济生堂”木制牌匾,牌匾上内容为行医之道。李子良年老时,将秘方传给儿子李传鼎,后传给李家驹,目前面瘫膏药在治疗面瘫效果上享誉苏北鲁南。……[详细]
  吹糖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板浦武氏糖塑创始人武同柱,祖籍南城人,后举家迁至古镇板浦定居,他生于1876年,卒于1935年,一生以吹糖人为生。作为第二代传人武可成1934年生于板浦镇,自幼师承其父武同柱,也以吹糖人为业,吹塑技艺深得其父直传。他在父亲的亲自指点下,学会了熬糖点为,控温和设制糖塑作品等一系工艺流程,如在熬糖方面,对火侯的大小、温度高低及色彩的……[详细]
  插酥小脆饼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板浦陆安顺是个有着23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名店。早在清乾隆中叶(公元1770年左右),祖籍苏洲门的陆安顺为避“白莲教”之乱,举家北上未到淮北盐都板浦,开张了“陆安顺”面食店,主要制作和销售“插酥小脆饼”。陆家面食手艺世代祖传,不断发扬光大,在古镇板浦享受盛誉。到了近代,陆安顺的第九世、第十世传人陆开友、陆井国,更是心灵……[详细]
  每到清明节前后,灌南县汤沟镇,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汤沟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间和身间渐次放起,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清明节汤沟镇,有一个放风筝放晦气的习俗,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放风筝,……[详细]
  凉粉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距今约数百年历史。清末民初,板浦凉粉已成为同类中的王牌,名气“香亮”。今天,海属地区当以板浦凉粉最好。板浦凉粉以其形体光滑、富有弹性,爽而不腻而成为周边地区凉粉中的上品,受到人们喜爱。在海、赣、沭、灌的街头小吃摊上,凉粉是常见之物。板浦凉粉有绿豆粉、豌豆粉、小豆粉三种,选用无虫无霉衣的好豆子,过去都是用深井淡水浸泡,经过磨……[详细]
  板浦香肠制作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板浦香肠创制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现第四代传人黄友沛在总结先辈制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制作更加讲究。首先在选料上严格把关,一律采用上等猪后腿,按一定的肥瘦比例,切成小块腌制,然后灌入洁净肠衣,扎口晾干。其味清香满室,蒸煮后更是香气四溢。口感独特,越嚼越香,回味无穷。二OO四年,黄友沛投资100万元在……[详细]
  云山熟柿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相传吴承恩住在花果山屏竹禅社写作《西游记》时,被喻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海州人张朝瑞邀请一同游览云山李庄风门口万株山柿子林奇景,构思出了“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的第六十七回故事,故事里写道唐僧师徒四人投宿驼罗庄,消灭了蟒蛇怪,走过了“八百里”长的烂柿子胡同,经吴承恩大笔一挥,风门口柿子就有了名气了。并附有七绝:一益寿,二……[详细]
  橡子粉的制作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宿城地区生长的橡子树是在气温低、温差小、雨量充沛、湿度大、植被良好、山间溪水清澈、光照资源丰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所以它和其他地区生长出来的橡子树品类完全不一样。这里的橡子成熟采摘下来后要通过十几道深加工工序。橡子粉洁白、清香。橡子粉制品入口细腻、爽滑、有韧劲,且带有天然的植物香味。橡子是橡子树的果实,它是……[详细]
  糯米花茶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连云港市流苏糯米花茶的发源地在北云台山的宿城乡夏庄、东崖屋村,此茶不同于其他茶,非人工栽培,是自然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野生纯天然古老树种,是我们云台山脉的特产。宿城乡现拥有数万株野生流苏糯米花茶树,遍布在上百亩的山野峡谷中,生长非常旺盛。自古以来,就有好茶出自高山上之说,流苏茶树正是大多生长在海拔400多米的山顶,分布在……[详细]
  捻船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赣榆县石羊河畔的柘汪镇吴公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村里的居民相传为徐福制造楼船的“圬工”后裔,他们如今依然靠这种造船技术安身立命。捻船技艺是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数千年之久。“捻船”是造船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序,是个很神秘的技术活,终身干活的人就叫“捻工”。每艘新船在整个船体结构完成后,要把船体上的每一条木缝,每一个钉眼,塞上浸有桐油……[详细]
  煎饼制作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赣榆石磨煎饼又称“福寿饼”、“摇头饼”,是赣榆地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相传为秦代徐福所传,公元前219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及百工数千人入东海求仙而远赴日本,因煎饼食用方便、易于保存而成为东渡的首选食品。煎饼一直被作为当地老百姓的日常主食,延续数千年不衰。赣榆石磨煎饼的加工原料为小麦、大麦……[详细]
  淮盐传统生产工艺(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元、明、清时流布于淮北、淮南29个盐场,明成化以后改为砖晒。清光绪4年后改为滩晒,无论砖池晒、泥池晒共工艺基本不变,解放后淮盐生产工艺在省内八大盐场和各县、乡盐场一直在使用。从元贞元年(1295年)建莞渎场煮盐开始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改煮盐为砖池晒盐延续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又改为滩晒,结构为八卦……[详细]
  水晶补画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水晶补画技艺,又称水晶石补画技艺,是连云港地区特有的在天然水晶上绘画画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流布在连云港市东海县一带。东海水晶质地优良,品种较多,开采发掘历史十分悠久。东海县水晶质地透明,杂质极少,含硅量为99.99%以上,质量居全国之最。东海水晶按颜色分为无色、茶色、墨色、绿色、紫色、黄色、玫瑰色等,应有尽有。其中以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