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赣榆虾酱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赣榆虾酱是用海边盛产的小虾加入盐,经发酵而成的一种海鲜酱,既是连云港沿海地区经典海鲜食品之一,极富有海连特色;也是一个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食品。沿海渔民制作虾酱的历史悠久,而其中尤以赣榆宋庄镇的麻虾酱最为知名,制作的虾酱用料、质地、口感均属上乘,传承区域广泛,社会知名度也最高。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分在连云港赣榆县及其周边……[详细]
  涟北村挂廊,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挂廊又称卦流、过门签,是苏北农村在春节或办喜事时贴在对联横批下沿的刻纸图案,在连云港农村十分流行,也是传统美术刻纸形式之一,2011年入选为连云港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性名录。据地方民间传说;姜子牙登位后大封有功众贤,他夫人也想谋一种职位子。姜子牙左思右想觉得不妥,但又碍于夫妻感情,就封老婆为穷神,以免她滥用职权……[详细]
  东海版画,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东海刻画,亦名东海版画,是我国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刻画源于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按照其用料材质分,刻画有岩刻画、铜刻画、木刻画等几种,东海的刻画艺术形式主要是木刻画,也有少量的铜刻画等,主要流布在东海县各幼儿园、小学、中学,因此,也叫“东海少儿版画”。随着1984年、1985年培养的部分版画小作者经过美术专业学习后,回到东海县学……[详细]
  面塑(扩展),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朝阳刘巷王氏面塑,源于朝阳“僮子”、“以舞降神”的群体,产生清·嘉庆间。中云街道的俞庄一青年俞果,南下扬州,参加“白莲教”的“僮子会”。“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归来。云能呼风唤雨,驱邪灭做,能跳善唱,人称“俞僮子”。在云台山下广收徒弟,大授法术。他嫡传有三,一中云黄泥岭之陈学明、一朝阳刘巷刘洪益、一朝阳刘巷王洪生。俞果逝后,个……[详细]
  石雕——房山石雕(扩展),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房山石雕工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几个类别:一、是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宅居、石器具等石文化大观。精美别致的石窑洞“明五暗二六厢窑”“硬锤细錾出面面,楞门墙框独院院”和五级六兽龙门(俗称大门),对口护门石狮子、石门墩、迎门雕花照避以及石床、石桌、石磨等等,这些石器伴随人类社会延续至……[详细]
  灯谜是我国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游艺活动,广泛存于汉民族各地区。连云港以汉语作为交流语言的地理环境是地方灯谜艺术得以产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我国灯谜习俗的主要流布区域。自古以来,春节元宵中秋猜灯谜如同古老的社火、对联、民间剪纸一样,作为充满了鲜活原生态元素的习俗,因基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更逐渐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目前,在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灯谜活动也正开展……[详细]
  柳琴戏,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是赣榆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分布于青口镇、班庄镇等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极为人们所喜爱,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柳琴戏”。“拉魂腔”源于“肘鼓子”。经考证至今已有数百余年历史。“拉魂腔”曾广泛流行于赣榆地区。据考,苏北的柳琴戏、皖北的泗州戏和海州的淮海……[详细]
  赣榆蚌舞,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蚌舞,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属地秧歌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蚌舞又称“蛤蜊舞”、“蛤蜊精”。蛤,在赣榆方言中读“ga”音。赣榆蚌舞,属在地方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赣榆沿海地区。赣榆蚌舞,是渔民们欢庆丰收及节庆日子里表演的舞蹈形式之一。蚌舞,各地称谓不一,有的地方称作“蚌灯”。传统京剧《廉锦枫》中有一段“刺蚌”,就是吸收……[详细]
  赣榆高跷,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赣榆高跷,属地方传统民间舞蹈,是群众欢庆丰收及节庆日子里表演的舞蹈形式之一。高跷,又叫“踩高跷”、“高跷秧歌”,原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后发展为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高跷历……[详细]
  渔业生产谚语,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连岛渔业生产谚语是连岛海洋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独具口语化、地方化特点的连岛渔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语句简练,艺术性强,是连岛渔民多年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劳动人民间的智慧结晶,其中有许多谚语成为人们指导生产、观天测海的传世经典,成为人们驾驭海洋、掌握天象的一种本领。诸如“鱼行一条线,船行八面风”、“抢……[详细]
  南城传说,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城隍”是护城河名称,早期,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为感谢“纪信”的救命之恩,在长安为纪信塑像,修庙,并封纪信为长安城的城隍神,被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的神。唐初,皇帝降旨各地名城皆祭城隍神,建城隍庙,后唐清泰元年(934)皇帝封城隍为王。宋代,祭祀城隍的习俗的在各地已经十分普遍,各地都有求必应的一方保护神,而各地关于城隍的神……[详细]
  东海水晶仙子传说,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东海县内有三座神山,呈三角之势。东面的一座叫牛山,北面的一座叫白玉山,西边稍远的一座叫马陵山。这三座山的中间夹着一湾碧水,名叫晶湖。这三山一水,自开天辟地以来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都有各自的镇守之神。牛山山神,矮小粗壮,忠厚老诚,岁数稍大些。白玉山和马陵山这两位山神,还是青年小伙子,气血正旺,都到了寻亲觅偶的时候。晶……[详细]
  东海丧葬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生全过程的生老病死本是正常的自然规律。然而,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受文化和物质水平的限制,加之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在人死后的丧事办理风俗中,掺和了不少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视死如生”、“薄生厚葬”、“祭如在”等等思想一直在人们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就东海县来说,丧事礼仪可谓花样繁多,程序复杂。……[详细]
  东海水晶消费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东海水晶制品消费习俗一、东海水晶(紫晶洞相关消费习俗)可以作为其它水晶、护身符、幸运符净化、充电的理想工具。可以将紫晶洞摆放在入门后的走道、行进路线的末端,有吸纳、聚集人气、财气的作用等。二、佩戴水晶消费习俗;讲寓意、讲彩头一般是咱们中国的一大传统,中国人谁都愿意将有特殊含义的“吉祥”东西带在身边,这样心里面就会有所寄托。……[详细]
  新安镇元宵灯节,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灌南县新安镇元霄灯节历史源远流长,在明代就有这种习惯,规模大,观赏、娱乐性强,每逢元霄节,县四面八方百姓观灯最好去处。新安镇元霄灯节据老人回忆,每元霄节为八佛庵响过三声炮后,全镇八牌灯火便依次游龙般环城而行,走在前面的锣鼓蓬,玄花伞接着是亭阁灯、花挑,在一串灯辉映下,花鸟鱼虫,人物五谷应有尽有,目不遐接,非常热闹。新安镇元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