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山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夹谷山,位于古属齐鲁边界的赣榆县西北班庄镇境内,在绵延起伏的群山系列中,一道深谷夹其中,主峰海拔320米,甚为险峻,名为夹谷山。北有祝其山、金牛山、南有马鞍山(即抗日山),东北方还有孔子得意门生端木子贡西晒书的子贡山。介于北纬34°50′东经119°07′之间。夹谷峰峻谷幽,林木葱茂,微风拂过,松涛滚滚,蓦然间还会传来一阵阵……[详细] |
沙光鱼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连岛的民间传说相当丰富,关于鱼虾蟹及其他海产品的传说几乎全部囊括,如《鹰游门里的大章鱼》、《美人鱼之恋》、《对虾姻缘》、《海蚌姑娘》、《鲳鱼的婚事》、《蛤蜊精》、《乌贼的由来》等等。沙光鱼是连云港市的特产,属虾虎鱼科,矛尾刺虾虎鱼种,为海水及咸淡水产大型虾虎鱼。此鱼外形奇,呈龙头凤尾,体色玉黄,头部粗看似有四腮,生活习性奇特……[详细] |
苏文顶的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苏文顶的传说,是一个古老而又植根深广的传说。传说在明代地方志书中就有记载。传说虽然出自于民间,但是现今尚存的遗迹和相关的实物都是有力的佐证。云山苏文顶,位于云山街道李庄村推磨顶东,海拔569米,是云山的最高峰。《云台导游诗钞》载:“苏文顶在沃壤山峰之西,其山高出示表,上有营垒、马道、烟墩,遗址犹存,相传高丽盖苏文据此以守。……[详细] |
二郎神的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在很久以前,灌河口一带蒿草丛生,芦苇连片,是飞禽走兽的栖息之地,水患虫灾连年发生,为了开垦这千顷土地,玉皇大帝决定派遣二郎神管辖灌河口,他来到管区之后,为当地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最让人们感念不忘的是平治了洪水的灾难,使两岸人们享受着二郎神治水的福利。……[详细] |
刘二姐赶会,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刘二姐赶会》是流传于东海县西部马陵山区的“拉魂腔”千行长歌。这- 篇叙事诗共一千一百四十行。它叙述了农家女刘二姐赶会所看到的各种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包括园中的青菜、田间的庄稼、河塘鱼虾、动物果树、各式各类人物、农贸市场里的各类物品等。俗话说“刘二姐赶会——走着瞧”通过刘二姐这么一瞧,把清末民初士、农、工、商、林、牧、渔、兵等……[详细] |
石祖崇拜,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距今6000年历史的云山石祖传说,是一个具有广泛流传性和人类学、民俗学价值的文化遗产,石祖,即石干妈,是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对男性生殖的崇拜,也是繁衍壮大自我部落、达到更加强盛的客观记录。传说流传甚广,其主要内容为:被称作“石祖”的石柱,也叫石干妈,一般对娇惯的小孩,特别是小男孩,都要抱到石干妈面前拜一拜,认石为母,或焚烧香烛,以求……[详细] |
白虎山庙会,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是一座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古城,古海州地区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寺庙内或附近举行的庙会很多,其中尤以海州白虎山庙会较为著名。白虎山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早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海州城西南白虎山脚下的“碧霞宫”(现更名为碧霞寺)举办“浴佛节”敬香活动演化而来,庙会也因此得名。白虎山庙会在数百年时间里,历经由祭祀而庙……[详细] |
海祭,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赣榆海祭历史悠久,是赣榆县沿海地区祈安康、庆丰收的一种古老而又盛大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赣榆海祭起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数朝不衰,至民国期间,海祭活动逐渐衰败。“文革”期间,祭海无人敢提,庙宇、祭器、祭文、鼓谱均遭毁坏。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赣榆建徐福祠,仿古海祭仪式举行祭典活动,在国内外徐福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研究界产生了很大……[详细] |
淮北盐民风俗,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海盐场之一,地跨赣榆、灌云、响水、滨海、射阳五县和连云港市,广袤数百里。这里生活着世代以制盐为生计的盐民。旧时,盐民被称为“灶民”,是因为古代海盐生产方式不是如今的“滩晒”,而是将海水汲入锅一类的器皿中,用柴草在下面烧,让海水煎熬蒸发,器皿里便留下又白又细的盐了。锅台就是“灶”,盐民也就被称为“灶民”了。也有……[详细] |
海州湾渔民风俗(含号子美女石小龟山传说),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湾渔场是我国著名的渔场。渔民们祖祖辈辈长年漂泊在“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的大海上,风险很大,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抵御自然力的手段和能力很差。渔民们说,吃这行饭犹如“头顶血布吃饭,手插油锅捞钱”。有时一网三仓,有时十网皆空。所以渔民们把自己比作神仙、老虎、狗。满载而归,顺风顺流,人在船上喝茶,好似……[详细] |
指板琵琶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表现力十分丰富的弹拨乐器。它以檀木、红木等硬质木材挖制成半梨型指板,张上桐木面板形成共鸣箱,在面板上安竹制品,作为音位,张四根弦,以“义甲”弹挑发声,由弦经面板、音柱引起共鸣箱振动。其制作材料与乐器结构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音质和音量。好的琵琶,带有类似金属的明亮而坚实的声音。徐士成原为灌云县淮海……[详细] |
赣榆甜闷瓜,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甜闷瓜”,赣榆地方特产,一种古老的酱菜制品手工艺,迄今已近二百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山西太原人金洪运来赣榆青口开设酱园,发觉当地农村特产“稍瓜”(菜瓜)既可生吃,又可熟食,为广开财源,遂用自产面酱腌制初步加工的“稍瓜”,经多次反复翻晒腌制两月而成,取名“甜闷瓜”。“甜闷瓜”特点:一是配方独特,制作精细,色泽澄黄,透明发亮……[详细] |
紫菜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连岛上的野生紫菜,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纯自然生态的一种海洋野生植物。它生长于海岛有千年之久。它曾在古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就被列为贡品。《太平寰宇记》对海州的贡品紫菜有详尽的描述――生长在连岛北海岸边崖头上的野生紫菜,至今无法考究多少年了,但从岛上有人居住就开始食用了。每年的2、3月份,在崖头上远远望去是漆黑漆黑的以大片。野生紫……[详细] |
葛粉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葛藤粉,又名葛粉、野葛粉。为山民采云台山野生葛藤块根,经手工工艺加工,洗净捣碎,放于水中搓揉搅和,使淀粉漂出沉淀,晾干而成。成品置掌中捻碎呈三角形,调以沸水,呈灰白色,清芎沁鼻。连云港市云台山遍产葛粉,以朝阳镇为最佳。葛藤属豆科,落叶多年生缠绕藤本,多生于山坡、沟岸、林缘,险崖狭缝中、陡沟岩石旁生长的葛根制粉品质最好。……[详细] |
海盐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金桥盐业公司位于新浦,所属五大海盐生产场位于赣榆县的青口盐场、猴嘴镇的台北盐场、板桥镇的台南盐场、连云区的徐圩盐场、灌云县的灌西盐场。因位于淮河以北,史称为淮北盐场,淮北盐场共有八大盐场,其中上述五大盐场位于金桥盐业公司辖区内。淮北盐场共有中国四大海盐区之一,所产淮盐素以“粒大、色白、干”著称,淮盐曾于清光绪32年(1……[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