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民俗文化

徐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三仙洞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三仙洞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有据可查是从清康熙九年蒲松龄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幕宾时,途经马陵山,听其传说,并将《三仙洞传说》经过艺术加工,载入《聊斋志异》卷二十二,改名《三仙》。三仙洞传说的原文已无从考证,经过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的也只是现代白话文。目前,三仙洞传说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马陵山镇周边。三仙……[详细]
  燕家桥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燕家桥在明朝万历18年始建,之后便有了此传说,道光十年知县崔志元捐款维修,1947年被战争破坏,文革期间再次遭破坏,解放后,进行过一次小的修缮,现为生产观光桥。其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目前,此传说流布于铜山区三堡镇四堡村、三堡村及附近村庄。燕家桥传说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特征,该故事在三堡、四堡地区流传甚广,为群众津津乐道;具有一定的……[详细]
  张竹坡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清朝初,铜山汉王出了一位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写实小说《 梅》的点评,他点评 梅见解独到:“诗有善有恶,善者启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逆志。圣贤著书立言之意,固昭然于千古也。文学界有《 梅》乃《红楼梦》之母的评价。政治家毛泽东更是要求高级领导干部看这部书,把它当明代历史看。这其实都是源于张竹坡的评点。张竹坡……[详细]
  徐国(徐山)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徐国(徐山)的传说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后汉书·东夷列传》曰:“(周)康王之时,肃慎复至,徐夷僭号,乃率九族,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黄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详细]
  丰县民间诞生礼俗,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丰县诞生礼俗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所形成的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版《丰县志》载:“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本乡乃汉高祖生长之乡,地邻邹鲁,夙有儒风,然俗好刚劲,尚气节,……方今圣化渐摩,民风益淳,专事农桑、乐输税赋,婚姻死葬,有无相济,此又其俗之最厚云”。可见,丰县民间诞生礼俗早已是丰县淳朴民风的一部分。丰县是道教始祖张道陵……[详细]
  茅村季山庙会,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据现存的清朝石碑碑文记载,自唐代便兴起了季山庙会。季山“金龙殿”(原名)的建设规模雄伟壮观,香火十分旺盛。相传当时来了一个南方的风水先生经过此地,看后说:“这还了得,将来的大官、能人都出在北方”,所以建议住持在南山坡重建一座一样的大殿,元代中期的一场自然灾害中大殿毁于一旦。进入明末清初时期孙道人、孙茂田等几位道僧,在原址上又重建……[详细]
  烙画,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早期的烙画作品,多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当代烙画发展到丝绢、宣纸上,形成类似于国画的艺术品。烙画现主要分布在徐州市的鼓楼区。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详细]
  铁拓画,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铁拓画源于“铁画”,“铁画”又名“铁花”。它是以砧为砚,举锤当笔,锻铁为画的艺苑奇葩。铁画历史悠久,由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著名艺人汤天池所创,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铁拓画主要分布于徐州周边地区,由以徐州市鼓楼区最……[详细]
  八卦太极拳,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徐州武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徐州武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清朝咸丰年间,八卦掌始祖董海川先师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先生切磋技艺,三日未分彼此,相互敬佩。徐州八卦太极拳长期以来在江苏仅徐州独有。现通过第五代传承人张家林的传授,其传播范围波及到徐州周边市县,包括江苏的连云港、盐城,安徽的萧县、淮南,……[详细]
  丰县八极拳,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丰县八极拳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由一名叫“癞”的游方僧人将八极拳传入丰县始,至今已传承九世。丰县八极拳主要分布于丰县县城城区及赵庄镇、王沟镇、宋楼镇、常店镇、梁寨镇、师寨镇等地。丰县八极拳演练起来呈献出劲力刚猛、 稳固、节短势险、暴烈突然、短促多变、猛起硬落、气势雄健、攻防兼备、刚柔相济的技术风格特点,给……[详细]
  丰县石老道养生术,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石老道家住丰县城西10公里石洼村,明末清初石家是当地的名门旺族,有多人行医,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人行医乡间。清到民国,丰县道教养生术随着石老道的行医的范围,起初流布在苏北丰沛县、皖北砀山、河南商丘、山东金县、单县等苏、鲁、豫、皖四省边界的广大地区;民国后期石老道在湖北、江西行医;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行医范围……[详细]
  拾石籽,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拾石籽游戏始于明代中叶,亦称“抓子”、“拈石子”,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据考证,新沂拾石籽游戏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小时候女孩子一般没有什么玩具就开始玩石籽游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拾石籽的游戏。拾石籽所用器材就是五颗银杏大小的石……[详细]
  新沂琴书,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新沂琴书是徐州琴书的一种,是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新沂琴书在传承徐州琴书基础上,在表演形式上结合了新沂地方特色,在表演形式上也多式多样。新沂琴书源于明代小曲,经过小曲儿、小唱儿、瞎腔、丝弦、唱扬琴几个阶段发展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沂琴书和徐州琴书的基本句式是一样的,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头和……[详细]
  邳州琴书,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琴书昔称“丝弦”、“洋琴”,形成于江苏省北部邳州市,它源于明清小曲,后逐渐形成曲种。目前尚有三、四家坚持演出,书目有长篇大书116部。邳州琴书演员众多,书目繁盛,演出上乘,声震四周县、市,其优美的音乐,感人的故事,生动的表演,极具观赏价值、史料价值、和传承价值。邳州琴书成就显著,首先是有百余人的演唱群体;其次是土山洋琴剧团兵强马……[详细]
  邳州渔鼓,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渔鼓早起称道情,是曲艺界最古老曲种。渔鼓是江苏省北部邳州市濒危曲种。系外来品,一说山东孔子组织门生72大贤,编词宣传儒家思想传来的。二说沿海渔民以哀叹之曲表现生活疾苦而形成的自娱自乐文艺形式,由渔民来邳交往传入的。至唐代已有《九真》、《天承》道曲出现;到宋代道情造出击节用竹板,唱非叙事性道教小段。至金、元、明渔鼓和茼板已成为伴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