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民俗文化

晋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陵川钢板书: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时曾流传泽州、高平、长治、壶关以及河南辉县与陵川相邻的部分地区。以演唱中长篇书目见长,也是演唱传统曲(书)目数量较多的曲种。坐场演唱,以唱为主,说唱相间。形成年代无文字记载。相传,早在清末演唱活动就已渗透到百姓们的婚丧等风俗习惯中。一人多角,出进人物。清末民初,出现了艺人相约二三人合作演……[详细]
  沁水鼓儿词是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最早是一人自打自唱,伴奏乐器只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国年间沁水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开始增加弦乐、打击乐,创造了一人多用的新的表演……[详细]
  高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靠着切身的生活感受,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长辈和亲邻那里传承领会,加上自己从心底涌出的创造美的本能,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剪纸在民间的流行,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可以说日常生活是促进……[详细]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山区,而本县南部山区则是生产犁镜的厂家,分布于横河、李圪塔、桑林、东冶、三窑、西交等地,离县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东冶镇则是出产铁矿的地方,其矿石质软纯洁,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为铸犁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不断创造出许多工艺产品,构成了传统工艺的特殊地理环境。阳城犁镜铸……[详细]
  阳城传统面塑分布很广,根据制作方法不同,有生面塑、炸面塑、蒸面塑和焙面塑。焙面塑即焙面娃娃,可以说是阳城传统面塑中的佼佼者。焙面娃娃主要分布在阳城县城关一带,又称“城关焙面娃娃”,极具地域特色。据考证,焙面娃娃制作至少从明初就开始了,每年七月十五,娘家要给闺女“送十五”,焙面娃娃就是“送十五”所必带的礼品。“送十五”那天,亲戚邻居多去观赏,评头论足,因此,对于娘家人来说,焙面娃娃的制作就非同寻常。……[详细]
  泥塑的历史泥塑俗称“彩塑”。起源与发展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自新石器时代之后,……[详细]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平面塑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在吃用方面别具特色,主要出现在民俗礼仪活动中,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高平面塑历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靠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显然,高平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复始的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面塑作品,而……[详细]
  继《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阳城犁镜)成功申报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近日,《阳城道情》、《阳城焙面娃娃》又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城棉纸》、《南安阳砂锅》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柳氏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水县西文兴村。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目前该古村落依旧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它典型地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更为重要的是,此地还沉淀了我国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别无外姓。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考证:该古村落的柳氏……[详细]
  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传统故事牛拉桩被列为晋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再现原生态艺术,由过去的“铁牛”拉桩恢复为牛拉桩。(牛拉桩故事是把扮装故事的桩放在特别的牛拉车上),为了桩的稳固,用沙袋压座,铁索紧固,靠两头牛拉动运行。主立桩高达6.6米,由主桩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桩,每个子桩安排一个人物。牛拉桩分为前中后三大乘,分别扮装戏曲《天门阵》《三阳阵》《黄河阵》。1986年至2006年,牛拉桩一度改为……[详细]
  传说区域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西历山一带。主要乡镇有中村镇、土沃乡、张村乡及龙港镇等。该地区山清水秀、植被良好,适宜古人类生活。这里建有很多舜王庙,人们崇拜舜帝,赞美他、歌颂他,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舜的传说故事。而且,人们建庙祭祀,以求他的保佑,期盼风调雨顺。传说充分反映了尧舜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在人类社会远古时代,在尚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人类文明靠口……[详细]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位于太行、太岳和中条山之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便构成了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渔鼓是阳城道情专用的击节乐器,呈圆筒状,为桐木所做,约70公分长,直径为(外径)9公分左右,用猪护心皮包往圆筒的一端,另一端为空筒(称鼓尾),打击时发出“镗镗”的响声。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据考证光绪年间(1875年)就有艺人开……[详细]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山区,而本县南部山区则是生产犁镜的厂家,分布于横河、李圪塔、桑林、东冶、三窑、西交等地,离县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东冶镇则是出产铁矿的地方,其矿石质软纯洁,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为铸犁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不断创造出许多工艺产品,构成了传统工艺的特殊地理环境。阳城犁镜铸……[详细]
  “白马脱缰”的传说发源地是城区白马寺山和白马禅寺。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北魏司马懿封长平候曾登临此山而得名。《泽州府志》记载:“司马山上有魏碑故名”。后因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在此晾晒经书,故而山顶建寺名白马禅寺,司马山更名为白马寺山。“白马脱缰”的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历经二千余年流传至今。《泽州府志》、《晋城县志》、《城区志》、《晋城市民间故事集成》、《城区文物》均有记载。“白马脱缰”的……[详细]
  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烂柯的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除了“观棋烂柯”这一共性外,因为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异。陵川棋子山烂柯的传说在陵川县境内流传已久,分布区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乡(镇)交界处的棋子山及潞城镇部分乡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流传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