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民俗文化

晋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冶底九莲灯是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所特有的民间歌舞,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起源于什么年代已无从查考。据艺人们口传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相关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冶底九莲灯是在正月十六夜晚表演的一种社火项目。演出时,每人左右手各拿一组九莲灯,每组九莲灯高达2米,24人随着社火音乐翩翩起舞,摆出各种造型和字样,沿着村里的街道耍闹。邻村的老百姓也会前来观看,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冶底九莲灯以金蛇蜕皮式动作,快步……[详细]
  龙灯舞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霍家山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南部山区,耍龙灯的习俗历史久远。据霍家后人追忆,当地的龙灯舞是明代嘉靖年间先辈在汉口经商时,学习并移植回来的,至今已有480余年历史。霍家山“火龙”主要用竹篾扎成圆筒,形成笼子,披上透明的龙衣,内燃蜡烛或电灯。龙头高0.85米,长1.2米,宽0.7米,龙口0.6米,后圈直径0.4米。用料有竹子、棉纸等。火旦……[详细]
  漾杠箱是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源于古代祈雨活动,流传在泽州县南部山区的大箕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山河镇、南岭乡等地。杠箱是为皇帝贡银进贡的一种运送工具。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杠箱必须由两人抬行,卫队护送,由于镖队的形象佳,风格好,受到百姓的好评。泽州县大箕镇南河底村(明末清初属凤台县古河阳镇)是通往京城的一条古驿道,古河阳镇是杠箱进京朝贡的必经之地。明末清初,凤台县南部山区大旱连年,庄稼欠收,当地百……[详细]
  神农高跷流行于高平市神农镇,迄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演出。神农高跷表演内容为“香兰送闺女”,人物有老头、老妇、小舅子、伴娘以及四个轿夫抬着新娘子,他们身着彩衣,足蹬三米多的高跷,前面是八音会开道,边扭边跳并伴有语言逗趣,深受群众的喜爱,反映了山西地方嫁闺女的风土习俗。中间是武跷表演,演员脚踩两尺多高的跷,一袭黑衣,王婆戏耍烟袋挑逗出一片笑声,文丑头顶竖着小辫,风趣诙谐憨态可……[详细]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轫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养殖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详细]
  “九头十八匠”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头”和“匠”是金元时期户籍制度的产物,即被异族掳掠的中原平民、匠人,“九头十八匠”则是明清时期古泽州(晋城)附近一些带“头”、“匠”村名来历的统称。“九头十八匠”传说与当地冶铁匠人有关,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后周时期,柴荣为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和武器供应,秘密在泽州建立27座寨子,将其分为9组,每3个寨编为一个组,设一头领,负责分配原材料……[详细]
  中医正骨系诊治损伤专科,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也称骨伤科或骨科。陵川韩氏正骨术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200余年,目前唯一的传承人韩高举,师承于岳父王文公。王氏系晚清生人,祖籍陵川县附城镇峰西村,一生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接济乡邻,人送绰号“大善人”。王氏师承西河底镇冯山村冯得孩,冯氏医术高明,人称“及时雨”,当时与上党戏王赵清海(勤孩)齐名,民间有“唱戏的是勤孩,正骨的是得孩,补锅的是良孩,小偷王是……[详细]
  扎纸龙、舞纸龙是一种汉族传统民俗,陵川县平城镇每年十月初一举行隆重的龙灯会仪式,一方面感谢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能驱鬼辟邪,保佑一方平安。平城龙一雌一雄,成对出现。舞龙时双龙在前,后面的提灯队伍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平城纸龙以竹篾制骨架,用宣纸(后用牛油纸)做龙头、龙身、龙尾,其中龙头的制作难度最大,由口含龙珠的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等部分组成,龙身和龙尾所蒙裱的纸上绘有龙的鳞片,鳞……[详细]
  南安阳位于阳城县县城以东获泽河中游西岸,背靠大红沟山,山间储藏着大量黑坩和红土,为砂锅烧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阳砂锅的生产历史已无从查考,据老人回忆,远在明清时期,南安阳村就已生产砂锅,民国时期仅安阳村就有5张炉供生产,最高产量达年产75000余套。南安阳砂锅的主要原料为黑坩,俗称拌,辅助原料为红土,俗称药土,通过配料、焖料、碾碎、过筛、拌泥、上模、上釉、入炉等工序加工而成。生产工具主要有漏铲……[详细]
  大阳,古称阳阿,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部,此地历史久远,民风淳厚,传统文化种类众多,面塑就是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大阳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是,当地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空间,民众周而复始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大阳面塑主要以大气、恢宏著称,其中的“青狮白象”、“八仙下凡”、“凤催牡丹”、“枣山”、“寿桃”、“十二生肖”等作品尤其被人们……[详细]
  九连灯又称“跑灯”、“耍灯”、“花果灯”。流传在晋城、高平、沁水、陵川等县。高平县凤和村的九连灯是根据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话故事编制而来。初时由8名男青年表演,各执桃花、石榴花、桂花、腊梅等16盒鲜花、瓜果彩灯,分别代表八仙。后来,将人数增至24人,在花果灯中,加入了一种手提的圆形红色纱灯,使花灯经灯相互映衬,很为舞蹈增色。九连灯在街头表演时,由“飞灯”(即由长竹竿高挑一……[详细]
  青龙圪栏棒是沁水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龙村交通闭塞,古代是兵匪必争之地,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是青龙圪栏棒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青龙圪栏棒表演的基本内容,大多为戏曲武打故事、战争场面。其表演的基本内容大体为《战幽州》、《瓦岗寨》、《三打祝家庄》、《薛仁贵征西》等戏曲故事。青龙圪栏棒表演主要道具是“圪栏棒”和“圪栏絮”,同时……[详细]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代表剧目有《打捧捶》、《打酸枣》。秧歌剧针砭时弊,很受群众喜爱。清同治六年官府虽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动……[详细]
  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巷尾、家户院落的一种文艺形式,故又俗称“地不轮”,即平腔秧歌的前身。平腔秧歌原先只在东沟本村演唱,因这里藏煤丰富,开有小煤窑,常有不少外地人来做工,他们于空闲时间,也爱学几段,久而……[详细]
  高平鼓书开初以说为主,近似“评话”,演唱时无弦乐伴奏,只有一鼓、一板、一木。解放后,高平鼓书有所改革,加入器乐伴奏,改为以唱为主。但演唱时仍以鼓、板击节为主,仅在唱名尾音处加间奏,小段后加过门。曲调富有地方特色,唱词无固定格式,有时一句“贯口”可长达百余字。唱本多系历史传统故事,如《三侠五义》、《济公案》、《岳飞传》、《瓦岗寨》等,亦配宣传中心编演现代题材的段子,其中《让座》先后在省、市获奖。《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