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东临左权、和顺,西连祁县,南毗武乡,北接太谷县和榆次区,四面通达,县内至今仍流传有霸王鞭、土滩秧歌、民间社火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榆社霸王鞭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西晋末年,榆社人石勒不满西晋王朝统治,率众1,百姓纷纷响应,其势力不断扩张,所向披靡,建立赵国,史称后赵,并被誉为“五胡之魁”,石勒也被当地民众称为“霸王”。建立后赵后,石勒立志称霸中原……[详细] |
![]() | 太谷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中有“绞活龙”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是在平地上相隔数丈远扎两个高几丈的“龙棚”,中间用几根大绳连接,将龙灯悬挂在绳子上,在两面“龙棚”内用辘轳绞动绳子,龙灯便在中间绳子上左右飞旋,上下翻腾。每搞这种社火活动,总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这种民间社火活动是怎样来的呢?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太谷田家后村(又称杨侯村),有一个姓田的人广州经商,因生意兴隆,成为当地的名流。这人同广州几个著名……[详细] |
![]() |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4人脚踩高跷,其中2人肩扛2.2米长的横杆,1人脚踏横杆中间悬于空中,中间又一踩高跷者双手紧护上面表演者的双腿,其他2人分别在地面对表演者实施保护。表演者随着古朴的韵律、明快的节奏在行进中边走边舞,步……[详细] |
![]() |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之东,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国家AAA级景区王家大院坐落于其中,纵横交错的九沟十八巷及五里长街构成了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它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艺镇。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静升民间独龙杆历史悠久,至今已盛行130余年。独龙杆很早以前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民间表演,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独龙杆用一根长约5米的木杆,两人抬两端……[详细] |
![]() |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爱社》同属傩具艺术,“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主要用于到附近与阳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称阪寺山)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目前,民间现存的寿阳大竹马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详细] |
![]() |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梁山英雄好汉,少则18人,多则108人,从其扮演人物来分析,踢鼓秧歌应该是起源于宋元时期。踢鼓秧歌男角称作“鼓于”,腰间挎鼓,以脚踢鼓而舞;女角称作“拉花”,右手执扇形手鼓,边……[详细] |
![]() |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以唢呐为主,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又可分为粗乐、细乐、两支唢呐加鼓钗的称“粗乐”。小唢呐做主乐,笙、管、胡呼为和乐的称为“细乐”。不论是粗乐或是细乐,均有明显的北方民族风格,激越昂扬,粗犷豪放,给人以振奋感。从明代以来,从事演奏的乐户地位低下,为人所鄙视。祁县称为“王八疙瘩”,习其艺者极为稀少,艺人之名不见经传,有则以绰号或小名留世。清末,祁县乐手大多师承高三忙,肉儿,王保……[详细] |
![]() | “爱社”也称“耍鬼”,是流传于我省晋中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据说是表现“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24家“魂头鬼”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详细] |
![]() | 志高任重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1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详细] |
![]() |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1他,他1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详细] |
![]() | 平遥牛肉是山西晋中地区平遥县的汉族传统名菜,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清代曾是皇宫贡品。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技艺源于西汉,立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方法,到用盐、用水及加工节气时令等,都有十分讲究的独特工艺。平遥牛肉制作工艺繁杂,分“相”“屠”“腌”“滷”“修”等序。相者,非病、残、乳、母、老、犊之……[详细] |
![]() |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山西省东部边缘,古称辽州、辽县,后因纪念牺牲在此的抗日名将而改为左权。左权民歌蕴藏丰富,据《辽州志》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历代民众不断创造、传承,陆续产生了多种民间音乐体裁,如山歌、小调、号子、套曲、小花戏和吹打等,其中以开花调最具代表性。该类民歌属“山歌体”,因所有唱词一律以“花”为中心,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更为独……[详细] |
![]() |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 历史沿革: 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 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地方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详细] |
![]() |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详细] |
![]() | 清代到民国年间,本县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图案种类有“蛇盘兔”、“榴开百籽”、“哈蟾吹笙笙”、“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喜”字团花。男婚女嫁的图案有“长命百岁”、“百年好合”、“喜气临门”、“吉祥如意”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每次举办的美展中都有剪纸的一席之地。1953年,梁赵村李玉花的作品《刘海戏金蟾》、《蛇盘兔》、《喜鹊登梅》、《军民鱼水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