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俗称“跑竹马”,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一般出现在春节、元宵节闹社火活动中,现已拓展至节庆、- 、开业、庆典等场合。左权五里堠竹马表演不拘形式,唱念作打以剧目要求而定,唱词以七字句、五字句为主。演员可以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抓住什么演什么,看见什么唱什么,妙趣横生、幽默诙谐,观众捧腹而笑,余后生情,回味无穷。左权五里堠竹马阵法变化多达十余种,如跑大圈、大圈套小圈、十字串、扭八字、前后……[详细] |
跑莲灯又称“九莲灯”、“耍灯”、“花果灯”,是一种古老的灯舞民间艺术,流传在晋中和顺,晋东南高平、沁水、陵川等地。和顺跑莲灯主要讲杨衮《火山王抢亲》的故事,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们的代代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活跃在乡村街头,宅前场院内的民间灯舞艺术形式。关于其起源说法有二:一是源于古代军队战前以戈、钺举起灯火,招魂盟誓的祭祀活动;二是上元节张灯俗走- 的古老形式,因表演者手持花灯,花灯周围用五色小莲装饰而……[详细] |
铁棍是榆次区东阳镇民间社火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集口头文学、舞蹈、戏剧、杂技诸多艺术精华于一体,并且逐步形成独特完整的表演体系。铁棍的造型和式样繁多,大都带有故事性,如三人棍、二人棍。三人者,取材于二女一男,如白蛇传中的白蛇、小青、许仙;二人者,取材于一男一女,如西厢记中的相公张生和小姐莺莺,或扮有两位小姐者均有之。铁棍的基本构成有底座、铁架、故事人物和抬负者四部分。铁棍的制作比较复杂,底坐要用好……[详细] |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在位期间,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尊崇儒教,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和睦共处,推进文教、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后赵建平四年(339年)石勒去逝,被安葬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北山上。(另三种说法为邢台、武乡、陵川)石勒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影……[详细] |
平遥乾德堂邓氏祖传秘方“小儿止泻散”又名“小儿沉香导化丸”,是治疗小儿腹泻、疳疾的特效古方,也是治疗成人胃炎、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胃下垂以及结肠炎特效药,在大量临床治疗中显现了突出的效果。据邓氏家族资料存证,邓义,字怀宜,明末清初平遥西游驾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深研中医,研制出小儿沉香导化丸,曾遇灾荒三次,施此药,出赈谷三千石,封义官,至今庙中碑文仍有记载。其子邓元文23岁就开始施医施药懿徳于乡……[详细] |
中医对烧伤的暴露疗法,最早记述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但具体配方早已失传。平遥中医杨复兴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参阅大量古代医书,不断发掘、提高、完善,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中医烧伤疗法。杨氏中医烧伤疗法的核心是密封式人工植皮法,即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理论,选用不同的中药,将其炮煅炙焙成极细粉末,并制成稠稀适度的膏液,采用创面覆盖的方法,用中药膏液将烧伤创面全部密封起来。这种密封式烧伤创面覆盖膜,可在……[详细] |
摸骨正脊术是通过触摸人体骨骼位置与形态变化结合经络、气血、脏腑学说来确定人体是否健康,以及发病部位、病情轻重等,进而确定实施手法和推测治愈程度,并以正骨理筋手法加以治疗。灵石郭氏摸骨正脊术在汲取古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摸骨方式,从检查诊断、临床施治到固效辅疗,形成自成一体的整脊矫正体系,具有安全、舒适、高效等特点。郭氏摸骨正脊术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四柱理论”,把脊椎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系于一脉,将脊椎……[详细] |
吴氏祖传中医起源于浙江吴县,明朝洪武年间传到太谷,历经25代,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中医药理论,其妇科诊疗方法堪称一绝。明洪武六年(1374),吴氏中医第十世传人吴汗许为了躲辟战乱,从吴县迁至太谷县贯家堡村,随即也将吴氏祖传中医及众多祖传药方带入晋地。经过世代传承,吴氏后人不断融合了一些地方妇科诊疗方法,逐渐成为当地治疗妇科疾病的中医名家。吴氏第二十代传人吴华亭对其家族医术的传承至关重要,他在吴氏祖传……[详细] |
鱼羊包是山西榆次老城汉族名吃,它是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肉陷食品,其配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滋味鲜美,皮薄馅嫩。鱼羊包始创于清道光年间,寿阳名厨王大财跟随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司厨行走大江南北,在传承北方菜品技艺的同时大量吸收和掌握了南方菜品的烹饪技艺,尤其在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中华烹饪技艺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并在实践当中发展和研究了很多烹饪养生秘方,其中“鱼羊……[详细] |
曹家熏肘是平遥传统名吃,系清末名厨曹德广在总结前人卤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药食同源的中华养生之道,以柏叶嫩芽为主料,进行焙烤香薰制成。旧时,每逢年关,平遥各路票号、经理回到家乡,各家各户都要用曹家熏肘和白菜加工成一道菜肴,取名“柏肘白菜”,寓意“百走百财”,表达家乡人们对他们的祝福和成功的赞许。曹家熏肘的制作工序概括起来有七个字:“相”、“屠”、“剔”、“修”、“腌”、“滷”、“熏”。“相”是指选择……[详细] |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十二公里处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静升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历史文化氛围极浓。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详细] |
城赵镇(由原里村乡、城赵镇合并而成)位于祁县西部,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当地剪纸艺术十分兴盛,流布于汾河、昌源河流域的里村、修善、原东、丰固一带,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日寿诞、祭祀祈福等各种民间活动。城赵镇剪纸艺术基本分为两大系列,一是艺人留样图,用水喷湿,贴于木板上用灯烟(古用蜡烛,后用煤油灯)熏制而成;二是艺人用笔绘图,或心传盲剪。表现内容也颇为广泛,有生活情趣的,有道德礼仪的,……[详细] |
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总称。平遥彩塑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道教等相关宗教的传入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宗教思想十分兴盛,传统彩塑做为一门独特技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宋元以后,平遥彩塑成为平遥乃至晋中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彩塑艺术中心。现平遥有史可考者彩塑匠师为双林寺、清凉寺彩塑的塑造者段仲能……[详细] |
平遥古灯艺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灯具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明清时期,平遥经济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灯艺制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城内不论大小商铺店面为体现其生意兴隆,宣传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身份,制作一些形式多样的花灯,挂在门廊,形成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时的彩灯从品种上看以大小不等的喜庆红灯为主,从质地上看主要以竹料、纸质为主,繁荣的灯具市场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又将古灯制作改善、发扬,传承至今……[详细] |
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歌舞小戏。其风格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左权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县也因此被评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