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宁武净身节”又名“泼水节”,活动范围限于忻州市宁武县马营海周边乡村,它是一种由民间传说而引发的送瘟神、消灾难、祈福报、求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隋朝马营村驻有一个马监,平时欺男霸女,鱼肉乡民。某年年初一,恶霸醉死在马鞍桥上,兵士遂将马鞍做成棺材,舁棺渡河,不幸全体遇难。乡民奔走相告,清扫街道,女性互相泼水,以洗刷耻辱,驱污净身。此风俗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今日以泼水净身、祈福禳灾为宗旨的盛大节日活……[详细]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流传于定襄县河边镇及其周边地区,该地盛产制作砚台的文石资源,民众多以雕刻砚台为业,能工巧匠甚多。《定襄县志》载:“本县最早的工艺美术制品业是石雕业。清代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河边的制砚业,名声更盛。《中国实业志》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河边村有制砚户12户,从业人员35人,年产石砚31800盒,产值12720元(银元)。”1952年,当地出土了明万历年间所制的“犀牛望月砚”……[详细]
  丁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保留了明清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的许多生产生活习俗。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当地人很早就会耕作烧陶、纺线织布(丁村遗址里出土的陶纺轮可证明)。明代以来,随着棉花和纺织技术的引进,丁村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种棉和纺织,这种传统技艺一直发展到今天。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是旧时代沿用的一种纯棉纺织品。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详细]
  温氏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系唐代宰相温彦博所创,曾作为御用贡品而闻名。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经过180目的细滤网过滤,使泥的细度达标,然后将泥置于细密绢袋中阴干。三是配料,将各种原料打澄、过滤、合理搭配……[详细]
  胡麻油是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食用的植物油。胡麻是西汉时期从西戎引进的一种油料作物,从胡麻籽中榨取麻油的技艺在民间已流传了近千年。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盛产胡麻,该县压榨的胡麻油远销陕西、内蒙、甘肃、宁夏等地。胡麻种植和胡麻油压榨已成为该县的支柱性产业。胡麻油压榨技艺由胡麻仔的精选加工、炒熟、磨碎、压榨、沉淀、过滤等数十道工序组成。由于神池胡麻油压榨仍是采用古法榨油,使用木、石制作……[详细]
  代县面塑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以面粉蒸制造型的艺术品,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捏“寒食燕”习俗有关。明清时期,代县面塑十分流行,成为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制作大体分为七个步骤: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代县面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春节期间,人们捏制枣山、花糕、佛手、石榴等各种形状的供物来酬天谢地、祭灶君和祖先;清明节要捏“寒燕儿”,大不超寸,点染插在树枝……[详细]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构建雕刻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镇两地。智村古建筑营造风格多以牌楼、牌坊、影壁为主,宏道镇则多用于制作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当地百姓还将能够制作木雕模型的能工巧匠尊称为细木匠,以区别于盖房、做木工的粗木匠。定襄县遗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建筑,其中不少建筑集群已列入国保级文物单位。历史上,定襄县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建筑师和木雕模型匠人,其中清末民初时期宏道镇张喜来为最重要的代……[详细]
  宁武木雕工艺制作是指利用宁武管涔山盛产的各种阔叶、乔冠、树根,雕刻、创造出具有天然形制和人工雕艺美感的艺术造型木器家具和工艺作品。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县境管涔山脉的天然次生林是山西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也为当地的木雕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供给。木雕工艺制作主要是利用雕刻刀、凿、锯、锉、斧、砂等工具,将各类硬杂木按照人工构思设计加工制作各种家具、摆件等艺术品的创制过程,主要工序分为设计、粗雕、烘……[详细]
  晋绣(山西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民间刺绣技艺就已经产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民间艺人的传承延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刺绣为主的民俗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千余年前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繁峙刺绣,素以花色繁多、制作考究而久负盛名,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培育了一代代民间绣活艺人,为晋绣技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繁……[详细]
  渔翁逗海蚌是一种化装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也称“逗河蚌”、“海蚌舞”,主要流传于繁峙、代县、静乐、五台、忻县、翼城、浑源、长治、交城、太原等地,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渔翁斗海蚌”系民间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源于宋代,成形于明,由民间舞蹈发展而成,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巷尾跑摊子表演的广场艺术,到现在仍未脱离广场表演,逢时过节,繁峙境内大部分村庄均有此表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繁峙“渔翁斗海蚌”是根据流传在……[详细]
  晋北鼓吹在定襄县俗称“八音会”,表演团体以“八音会班”为主,班社中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左右,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锣、钗、鼓、板、梆子,主要演奏- 音乐,如《八大套》、《大得胜》等。《大得胜》是流行于晋北定襄、五台、崞县、忻州等地区的一部大型民间吹打乐组曲,此组曲由《将军令》、《耍孩子》、《出鼓子》、《过街词》等11首曲牌联缀而成,演奏时,可根据情况之不同,取舍其中某些曲牌,使……[详细]
  九曲黄河阵也称灯游会、转九曲等,是流行于晋西北、陕北黄河沿岸地区一项古老的民俗游艺活动。偏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三关”之首,古代这里战事频频,解甲后定居在偏关的军人,为了超度亡灵,祈祷平安,以军事战略为布局,摆成九曲黄河阵,阵地木杆上每一盏油灯表示还活在阳世的战士,它就象明灯般照亮身边的世人,此项活动从明末到现在一直未断。偏关九曲黄河阵融古代哲学、军事、艺术、文化于一体,摹拟古代排兵布阵格……[详细]
  九曲黄河灯游会又称灯游会、转九曲等,是流传于晋西北河曲县长盛不衰的大型“社火”活动。清《河曲县志》载:“上元前后三日,祀天关、地官、水官,谓之三元盛会。插灯数百枝,排练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转灯游会也,庶民欢乐,共祝丰年,庆太平之遗意呼。”现灯游会以文笔镇规模最盛,沿黄河边的北元、巡镇、曲峪、沙畔、楼子营、河南村等地都设有组织。九曲黄河灯游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举办,会场由彩门、灯……[详细]
  海潮禅寺,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镇南门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二年(1822)由祖师朴山更为现名,1986年入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潮禅寺每逢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庙会,六十年举办规模盛大的法会,信众横跨山、陕、内蒙三省,最多时曾达数万人。海潮禅寺庙会,也称“万人会”、“九曜星君平安善会”,相传农历正月初八是天空九神(星)下界之日,超度凡人,赐福万民。届时,……[详细]
  晋剧头盔制作技艺工艺严格,样式考究,不同的头盔代表不同的脚色行当、人物地位。晋剧头盔制作、设计系梁在全祖孙三代家传手艺,流传至今已逾百年。据梁氏后人回忆,梁在全生于清末,8岁起做学徒工,师傅无其他传人,遂将戏剧头饰制作技艺倾囊相授,解放前梁在全在山西崞县宏道(现属于定襄宏道)开过戏剧用品铺,解放后他把头盔制作技艺传承于子孙。梁氏戏剧头盔材料讲究、工序繁多、工艺严格、纯手工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