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河灯会是流传于晋西北地区黄河岸边河曲县并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河灯会,老百姓称为放河灯。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其目的是普渡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河曲河灯会赋予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内涵。河曲位于九曲黄河拐入晋境之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东岸口。据《禹贡》记载,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迹犹存。此地历来河渡繁忙,船工辈出,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工常……[详细] |
河曲二人台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融民歌、说唱、舞蹈、戏曲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民间小戏。河曲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因处黄河之畔,大小渡口遍布境内,向有晋西北“水旱码头”之誉,成为周边地区的贸易中心。而河曲境内自古民歌盛行,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之风俗。民众把唱山曲当作自己的生活和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曲曲本是古人留……[详细] |
晋北道情是山西民间小戏的一种,流传于神池、右玉等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西东部、河北西北部地区。道情,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最初以说唱道教故事或相关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到了北宋,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渐活跃在群众之中,并诞生了“道情”这个名称。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清代梆子戏的兴起,部分道情开始吸收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由说唱转化为戏曲,以曲牌……[详细] |
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盛行的以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忻州(当时称忻定县)获得“摔跤之乡”的美称。据《旧五代史》记载,忻州远在唐朝就已有群众性的“角抵”活动。考古学家、文博研究员李有成先生考证,“挠羊赛”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当时忻州的民俗风情是“安家先安神,建宅先建庙”,出现了村村有寺庙、巷巷有神堂的现象。每座寺庙都定期……[详细] |
定襄县地处山西省中北部,忻定盆地东部,全县面积865平方公里,人口22万。定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古就有“山西文风数二定,数了定襄数平定”的说法。定襄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每件作品都有一种朴素的原始美,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形态夸张、神韵突出,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反映的内容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详细] |
神池月饼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散、色香味美、久放不馊”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享誉三晋的名优糕点。神池月饼的制作始于明代初年,经过600多年的发展革新,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制作技艺。清末,匠人吕凤斌加工的月饼在当地远近闻名,其子吕永和以自己名字命名创立了“自永和”老字号月饼铺,使用土炉烤制,技艺传承至今。神池月饼制作主要选用当地的优质胡麻油,以营养可……[详细] |
麻纸制作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区的传统产业,其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和原平市崞阳镇保留延续。据传,蒋村和崞阳从明代始即有麻纸制作作坊,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伦),并将此古老的造纸方法传承至今。麻纸制作用料讲究,工艺流程复杂,有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汗、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所制麻纸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详细] |
雁门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一带,这一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传统木结构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如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其典型代表。雁门杨氏木匠家族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其祖先是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武庙、钟鼓楼等,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代代相传,现如今,他们利用……[详细] |
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期已闻名京城。明清两朝,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代县黄酒是以黍米、高粱、绿豆、酒豆、红枣、枸杞等为原料,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一般酒精含量为11%VOL以上,属于低度酿造,其酒色金黄透明呈琥珀色。酿制工艺流程大致为:黍米→浸泡→蒸煮→冷却→加曲→……[详细] |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为古代宫庭与庙堂建筑壁画的一种外延,是农村住宅里极具装饰性的壁画形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到明末已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原平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炕围画的内容,早期大多从封建家庭教育的目的出发,宣传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后来逐渐增加了现实题材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同时配以花卉、山水、动物等予以衬托。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多……[详细] |
静乐剪纸是山西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主要分为墙花和窗花两大类别。剪纸内容丰富,有民间传说“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生活写照“姥爷送外甥”、“抿豆面”、“四姐挑菜”等;还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多种题材。静乐民间剪纸风格粗犷、独具特色,洋溢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显示着黄河文化的古老文明,既有别于江南剪纸之纤秀,又包含着土、粗、野的原始风味。静乐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间宣传教育工具,以及美化家庭的装饰品逐……[详细] |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二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演员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艺人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现形式。二鬼摔跤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自诞生以来,就活跃于节日、庆典、祈雨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到清末民初时,该表演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由于该表演对艺人的体力要求高,大部分表演者为男性,女性很少参与。表演时,有打击乐作伴奏;表演场地……[详细] |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是流传于晋北地区的一种锣鼓艺术,其中以原平市永兴村的锣鼓队最为著名。早在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的演奏形象,这说明小镲当时在民间就已普遍流行。历史上,晋北高原战事频繁,该乐种常用于欢迎将士凯旋,战争结束后,转而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演奏。到民国年间,它已有所式微。改革开放后,其传承人邢明轩、张林雨大力传承,率队在国内外频繁演出,颇获盛誉。1997……[详细] |
代县上阳花社火是一种集戏剧、舞蹈、音乐、武术、杂技、队列于一体的节庆祭祀活动,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地。上阳花村位于代县城东南,据传周平王初年,军队曾进驻村社,扩修建堡,后村民模仿军队操练、对垒、排兵、布阵方式,逐步演变为岁时节令活动。上阳花社火每年春节、元宵期间在场院进行,属武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称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详细] |
保德九曲黄河阵灯会是传统“阵法”与民间花会结合的民俗活动,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以灯代兵,布阵游戏。九曲阵通常摆在一块平整宽敞的场地上,用三百六十五根杆子,按等距离的方位横竖各置十九根,循着一定的规律联结成一条纵横曲折的通道。全阵分为9区,每区有一处360度曲折。每根杆上悬挂一盏彩灯,然后用细竹竿按一定的路线连接起来。全程1公里左右,曲折反复,但通畅无阻,决不混绕,一般要转30分钟左右方能出来。阵……[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