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忻府区民俗文化

忻府区十大民俗文化

挠羊赛
  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盛行的以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忻州(当时称忻定县)获得“摔跤之乡”的美称。据《旧五代史》记载,忻州远在唐朝就已有群众性的“角抵”活动。考古学家、文博研究员李有成先生考证,“挠羊赛”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当时忻州的民俗风情是“安家先安神,建宅先建庙”,出现了村村有寺庙、巷巷有神堂的现象。每座寺庙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盛大庙会,“酬神演戏,角抵斗胜,蔚然成风。”角抵斗胜者连续摔倒六个人之后,奖给祭祀“神灵”的活羊一只,获胜者将羊高高举起,绕场一周,向“神灵”表示敬意,向观众致以谢意。这一竞技活动民间就称之为“挠羊赛”(忻州方言“挠”即举起的意思)。“挠羊赛”在近千年的流传中,与忻州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详细]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山西忻州的一种汉族传统技艺。代县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雁门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汉族民间木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建筑工艺仍然昌盛不衰。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源于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土木结构民房和寺观,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地质灾害,大木架基本不松动。生活在边城代县的人们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来,例如代县民居,他们将自己的房屋盖得像庙宇一样,随意走进一家民居,满眼的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这些可以被视为艺术的东西,在这里却是司空见惯的。尤其代县民居的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其中,木构技艺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在世界建筑史上,其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建筑……[详细]
晋北鼓吹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2008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后,逐渐作为民间吹奏乐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事项中。到明清趋于成熟,晚清盛行。20世纪初达鼎盛。30年代,日寇侵华,受到摧残。新中国成立,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文革”冷落沉寂,80年代复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远在清光绪初年,就由当时五台槐荫著名的民间音乐家赵承贵,经多年潜心研究,完成了八大套曲的整理。这是五台八大套音乐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而忻州八音则以人才辈出,享……[详细]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二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演员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艺人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现形式。二鬼摔跤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自诞生以来,就活跃于节日、庆典、祈雨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到清末民初时,该表演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由于该表演对艺人的体力要求高,大部分表演者为男性,女性很少参与。表演时,有打击乐作伴奏;表演场地以广场或舞台为主;两个人物,一个表演者,对峙、撕扯、扭打、翻滚;动作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活灵活现地体现出二鬼打斗的热闹场面,让人忍俊不禁。二鬼摔跤要求表演者具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技巧和极强的自控能力,该舞蹈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集体表演,但必须以一人为主演,其余为辅助表演者。每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活动……[详细]

全部忻府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