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钟楼区民俗文化

钟楼区十大民俗文化

汉画砖刻屏
    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是汉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石面和砖面上留下的艺术珍品,所以也称画像石,画像砖。汉画是一种深沉雄强,粗狂豪放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只有汉朝这个特定的时代才能产生这种独特的艺术,所以汉画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画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有现实生活,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祥瑞迷信,天象动物,战争场面等等。其中车马出行图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其声势浩大的车马行列在行进中跑动的姿态和跑动中形成的动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其中不少作品都达到同一历史时期最高水平,并且对后代美术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详细]
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
  梨膏糖产生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常州府志记载,宫廷古方梨膏糖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传于常州,逐渐发展。清宣统年间至民初,常州梨膏糖制作异常红火,盛极一时。叫卖梨膏糖,唱小热昏,成为当时常州城乡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旧时,江浙一带梨膏糖行业分成三大帮。背着糖箱流动说唱卖糖的行内叫“武买”,摆糖摊在固定地段说唱卖糖的叫“文卖”,而盛行于常州并向四方流动的主要是“武卖”。卖梨膏糖艺人的说唱谓之“小热昏”。其基本词调多为四字句和七字句两种。行中称这种唱调为“赋”,用小锣敲着唱的叫“小锣赋”,用三跳板敲着唱的叫“三跳赋”。小热昏的祖师爷是常州人朱阿凤,其后即是小名利吴金寿、小得利包云飞。常州梨膏糖以冰糖、梨汁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麦芽、桔梗等20余种天然中草药精制而成。主要过程为:武火……[详细]
常州糖醋小排制作技艺
  常州糖醋小排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糖醋小排骨是颇具常州地方特色的名菜,其制作技艺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初,糖醋小排骨就已成为常州马复兴面馆的招牌菜。烹制常州糖醋小排骨的原料、配料主要有:猪肋骨仔排、绍兴黄酒、番茄酱、蚝油、冰糖、香醋及适量鸡汤。其烹制主要过程为:第一步切斩仔排,将精选肋骨仔排斩成小块;第二步加酱油、黄酒拌和,将块状仔排置于容器中,加入适量酱油、黄酒搅拌;第三步烧、翻、捞、炸,将炒锅中的块状仔排加油,烧至七成熟,用漏勺翻动,尔后捞起倒入油中,炸成金红色,捞出待用;第四步拌料加汤,倒入适量油,旺火加热,再加入少许葱段、姜末,推入炸好的排骨,逐次放入黄酒、酱油、番茄酱、蚝油、冰糖、绵白糖及鸡汤,烧至沸腾,后转小火焖烧20分钟……[详细]
钱氏中医儿科疗法
  据国内多种医学文献记载表明,常州钱氏世家的崛起与中国中医儿科先祖钱乙(1035—1117)有关。常州钱氏,作为江苏著名的中医儿科世家,自明末钱祥甫始,传承延续12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名扬常武、江南,蜚声华夏的名医,他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医德医风高尚,惠民一方。所治诸多疑难沉疴,不计其数,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赞誉。常州钱氏儿科世家,揽中医之大成,博采众长,不断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在治疗方法上,钱氏中医儿科世家主张“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法灵活多样,如独创的治热八法治疗多种发热,疗效就极为显著。这治热八法主要有:用宣清降化法治疗外感咳嗽;用泻肝清肺法治疗百日咳;用调气清化法治疗黄疸;用疏和运化法治疗脾胃病;用健脾滋肾分……[详细]
老人山程氏中医世家
  老人山程氏中医世家是江苏著名的专治伤骨疾症的医术翘楚,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老人山中医伤骨疗法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延续至今已传承六代,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老人山伤骨中医世家原籍为湖北襄樊,其后代于清光绪元年迁徙金坛老人山,故得名“老人山”。程氏家族世代习武,在练武中经常伤及筋骨。随着时的推移,为治伤疗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程氏家族创出了一整套独到的治疗伤骨疾病的方法和模式。在百余年的实践中,程氏家族不断总结中医经验,研制出祖传秘方,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理念,针对各种疑难伤骨病症,运用了摸、捏、接、提、推、拿、按、摩八种正骨方法,并结合针灸、熨贴、药敷、中草药等治疗途径,收到良好的疗效。老人山程氏中医伤骨疗法现主要治疗骨折、关节和软组织损伤。具有愈合快、功……[详细]
常州高跷
  高跷属于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据常州府志记载表明,此项民俗活动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中,常会出现高跷艺人的表演。踩高跷是一项融文化娱乐、体育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州钟楼区中心地带有一条老街叫木匠街,老街两旁原住户均为木匠,世代延传,以木业为生。闲暇之余,匠人们制作木制高跷娱乐嬉戏,久而久之,便闻名整个龙城,成为当时常州城里的主要民俗活动和群众性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据常州市志记载,1933年2月,常州高跷队应上海工商界邀请,赴沪表演,引起申城数万名市民观看,一时间好评如潮,《申报》曾以醒目标题和内容报道当时盛况。1984年,木匠街高跷队在由原广化区举办的元宵提灯会上表演。当时万人空巷、街道堵……[详细]
景泰蓝掐丝工艺画
  景泰蓝--古代称金属胎珐琅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是全世界工艺美术作品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金属胎掐丝工艺画是采用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在金属材料底面上构制画面,画面主色调与底色采用现代新技术及配色技巧,画面清晰、新颖,色彩丰富、艳丽,晶莹剔透,立体感强;在底色衬映下,主题突出,寓意更为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常州)……[详细]
  常州吟诵是江苏省常州市的汉族传统音乐形式,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常州吟诵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常州吟诵属于吴地吟唱流传下来的一脉,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战国策·秦策二》中就有“诚思则将‘吴吟’”的描述,可以算是运用吴语吟诵的最早记载。秦汉以后,“诗”“歌”虽然分家,但吟诵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仍以其独具的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即便在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吴吟、越唱的影响。至唐、宋二代,有关“吴吟”的描写更不乏见……[详细]
  常州,江南,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民间饮食、习俗均深受水稻文化的影响,许多传统食品、点心都有其深深的烙印,常州四喜汤团正是这样富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名点和美食。元宵节吃汤圆,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南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就已见记载。至明代,汤团作为常州百姓上元节的传统食品已很普遍。清朝常州地方史料亦有记载常州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不同的馅料,这即是四喜汤团的雏形。由此可见,四喜汤团制作技艺、工艺的生成和传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常州糕团店,创建于清末民初,前身是周耀仁师傅开在县直街上的“周顺兴粥店”,以加工制作糕团而远近闻名。“四喜汤团”便是当年店里的招牌点心。所谓“四喜”就是由四种形状不同、馅料不同、味道不同的汤团组合而成的。其制作过程为:其一,做馅心:豆沙馅、芝麻馅、百果馅、肉馅……[详细]
  常州萝卜干是一种独具常州地方风味的传统土特产品。数百年来,以咸中微甜、纤细脆嫩、馨香诱人的特点和口味,享誉海内外。据史料记载,常州萝卜种植和萝卜干腌制技艺始于宋代。其后经过不断优化,出现了一些优良品种,其中最有名的则是常州新闸红萝卜。据民国16年的《武进年鉴》记载,当时的怀南乡、怀北乡(今北港、五星、新闸一带)已种植20万亩红萝卜,且总产量达600万担之多。而历经数百年,萝卜干腌制技艺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据考,乾隆六下江南,居然每次都到常州来。常州名士刘纶均伴驾而来。最后一次离开常州府地时,乾隆由于吃了些地方风味小吃,有些腹胀。刘纶便差常州府台买来少许常州萝卜干,让乾隆当点心慢慢咀嚼,几块下肚竟神奇般地通气了。乾隆大喜,回宫后便指定常州萝卜干为消食贡品。每年要常州府 。从此,常州萝卜干名噪华……[详细]

全部钟楼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