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钟楼区民俗文化

钟楼区十大民俗文化

汉画砖刻屏
    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是汉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石面和砖面上留下的艺术珍品,所以也称画像石,画像砖。汉画是一种深沉雄强,粗狂豪放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只有汉朝这个特定的时代才能产生这种独特的艺术,所以汉画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画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有现实生活,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祥瑞迷信,天象动物,战争场面等等。其中车马出行图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其声势浩大的车马行列在行进中跑动的姿态和跑动中形成的动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其中不少作品都达到同一历史时期最高水平,并且对后代美术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详细]
常州小热昏
  小热昏是江苏的一种曲艺形式,曾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原是以流动说唱形式卖梨膏糖的行业艺人的统称。常州小热昏是伴随着常州梨膏糖的生成历史应时而生的,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常州地方史料记载表明,常州小热昏兴盛时期,曾广受民众的青睐和欢迎,成为苏南,尤其是常州地区广大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当年常州小热昏艺人曾一度走出常州,足印遍及苏南、苏北及浙、皖等地。清末民初,江浙地区的卖梨膏糖行业分成了几大帮。摆起糖摊在固定地点熬制梨膏糖、唱卖的叫“文卖”;背着糖箱流动说唱卖糖的,叫“武卖”,而当时盛行于常州的便是“武卖”艺人。“武卖”艺人主要说唱本地新闻,内容大多为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艺人们为免遭破孩和麻烦,取名为“小热昏”。常州小热昏内容生动风趣,说白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详细]
周氏风湿病中医疗法
  周氏风湿病中医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周氏风湿病中医疗法起源于晚清时期,至今传承六代,已有上百年历史。第一代传承人周杏林熟读《黄帝内经》和《素问一痹》等中医经典,从中领悟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伤及内脏为五脏痹,伤及筋骨皮肉血为体痹”的理论精髓。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疾病上有自己独特的中医治疗法,并在传承前人应用传统炮制药物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以针学结合等物理疗法,对症治疗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周氏风湿病中医疗法第五代传人为周惠中、周解中、周兴中、周宝中兄弟。其中,尤以周惠中最具代表性。周惠中自幼受前辈的影响和熏陶,熟晓中医理论,专门从事中医药治疗和研……[详细]
常州屠氏中医内科疗法
  常州屠氏中医始于清代常州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费伯雄。费伯雄博学通儒,以中医内科疗法为著,一生治愈各类疑难杂症患者不计其数,包括道光皇帝的失音症和皇太后的肺痈之疾,被誉为“名士名医”。其间,常州屠厚之师从姻亲费伯雄获得真传,成为屠氏中医世家之起始。此后屠氏代代延续,族中名贤辈出,形成了名闻江浙沪地区的常州屠氏中医内科世家体系,现已存续七代。常州屠氏中医世家沿袭鼻祖费伯雄之道,族中名医辈出。历代传人通过继承祖训、博采医书和临诊实际,逐步改良并完善了一整套独特的屠氏内科疗法。在理论上,屠氏坚持辩证论治,并发展辩证辩病,不保守、擅吸纳,强调“扶正”,“益气补脾健中”是屠氏在临床用来扶正培本的具体措施;在诊断上,屠氏坚持中医理论体系,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结合自创腹部触摸法触、叩、听法诊断肝脾肾……[详细]
常州糖醋小排制作技艺
  常州糖醋小排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糖醋小排骨是颇具常州地方特色的名菜,其制作技艺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初,糖醋小排骨就已成为常州马复兴面馆的招牌菜。烹制常州糖醋小排骨的原料、配料主要有:猪肋骨仔排、绍兴黄酒、番茄酱、蚝油、冰糖、香醋及适量鸡汤。其烹制主要过程为:第一步切斩仔排,将精选肋骨仔排斩成小块;第二步加酱油、黄酒拌和,将块状仔排置于容器中,加入适量酱油、黄酒搅拌;第三步烧、翻、捞、炸,将炒锅中的块状仔排加油,烧至七成熟,用漏勺翻动,尔后捞起倒入油中,炸成金红色,捞出待用;第四步拌料加汤,倒入适量油,旺火加热,再加入少许葱段、姜末,推入炸好的排骨,逐次放入黄酒、酱油、番茄酱、蚝油、冰糖、绵白糖及鸡汤,烧至沸腾,后转小火焖烧20分钟……[详细]
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
  素火腿是一种极具常州地方特色和风味的名菜,其生成工艺和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佛教文化和饮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梁武帝萧衍是武进县万绥乡人。公元502年,他在建康城(今南京)建都。梁武帝登基后,笃信佛教,舍宅为智宝寺,并拜志公和尚为师,做了不出家的佛教弟子。梁武帝戒杀生,吃素食,还多次召集全国各地名僧到京城议事,组织展开辩论,佛教徒要不要吃素?最后多数名僧形成共识:做一名合格的僧人必须要“五戒”。“五戒”的头一戒就是“戒杀生”,佛教徒应该吃素。于是,朝廷传旨天下,僧人一律吃素。梁武帝身为皇上,为僧人作表率,祭祀祖宗、祭祀天地神灵用的“五牲”——牛、羊、猪、鸡、鱼都改用豆制品或干面替代,但保留原名,所以便有了素鸡、素火腿之类的菜肴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南北朝后,这一饮食习俗传……[详细]
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
  梨膏糖产生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常州府志记载,宫廷古方梨膏糖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传于常州,逐渐发展。清宣统年间至民初,常州梨膏糖制作异常红火,盛极一时。叫卖梨膏糖,唱小热昏,成为当时常州城乡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旧时,江浙一带梨膏糖行业分成三大帮。背着糖箱流动说唱卖糖的行内叫“武买”,摆糖摊在固定地段说唱卖糖的叫“文卖”,而盛行于常州并向四方流动的主要是“武卖”。卖梨膏糖艺人的说唱谓之“小热昏”。其基本词调多为四字句和七字句两种。行中称这种唱调为“赋”,用小锣敲着唱的叫“小锣赋”,用三跳板敲着唱的叫“三跳赋”。小热昏的祖师爷是常州人朱阿凤,其后即是小名利吴金寿、小得利包云飞。常州梨膏糖以冰糖、梨汁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麦芽、桔梗等20余种天然中草药精制而成。主要过程为:武火……[详细]
常州高跷
  高跷属于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据常州府志记载表明,此项民俗活动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中,常会出现高跷艺人的表演。踩高跷是一项融文化娱乐、体育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州钟楼区中心地带有一条老街叫木匠街,老街两旁原住户均为木匠,世代延传,以木业为生。闲暇之余,匠人们制作木制高跷娱乐嬉戏,久而久之,便闻名整个龙城,成为当时常州城里的主要民俗活动和群众性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据常州市志记载,1933年2月,常州高跷队应上海工商界邀请,赴沪表演,引起申城数万名市民观看,一时间好评如潮,《申报》曾以醒目标题和内容报道当时盛况。1984年,木匠街高跷队在由原广化区举办的元宵提灯会上表演。当时万人空巷、街道堵……[详细]
景泰蓝掐丝工艺画
  景泰蓝--古代称金属胎珐琅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是全世界工艺美术作品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金属胎掐丝工艺画是采用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在金属材料底面上构制画面,画面主色调与底色采用现代新技术及配色技巧,画面清晰、新颖,色彩丰富、艳丽,晶莹剔透,立体感强;在底色衬映下,主题突出,寓意更为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常州)……[详细]
老人山程氏中医世家
  老人山程氏中医世家是江苏著名的专治伤骨疾症的医术翘楚,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老人山中医伤骨疗法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延续至今已传承六代,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老人山伤骨中医世家原籍为湖北襄樊,其后代于清光绪元年迁徙金坛老人山,故得名“老人山”。程氏家族世代习武,在练武中经常伤及筋骨。随着时的推移,为治伤疗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程氏家族创出了一整套独到的治疗伤骨疾病的方法和模式。在百余年的实践中,程氏家族不断总结中医经验,研制出祖传秘方,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理念,针对各种疑难伤骨病症,运用了摸、捏、接、提、推、拿、按、摩八种正骨方法,并结合针灸、熨贴、药敷、中草药等治疗途径,收到良好的疗效。老人山程氏中医伤骨疗法现主要治疗骨折、关节和软组织损伤。具有愈合快、功……[详细]

全部钟楼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