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民俗文化

秦淮区十大民俗文化

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是历史上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都城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南京逐渐开始享有了“秦淮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随之蜚声天下。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目前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南京地区广大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在秦淮灯会时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详细]
安乐园清真小吃制作技艺
  南京有一座古今闻名、享誉中外的冶山。现今冶山脚下,有座南京清真安乐园菜馆,也是南京市单体最大的清真菜馆,被称之“江南清真第一家”。安乐园的历史要追溯到1920年,南京籍回民蔡继恒在评事街64号(原水巷口),租用杨姓人家的房屋,开设了一家清真饭店,取名“安乐居”,源于《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后迁至评事街19号的江西会馆。相传,当年南京新闻界著名的“三张”之一,有“副刊圣手”之称的张慧剑,经常自掏腰包,请文友来安乐居小聚,文友偶有佳作,立被攫去。李福全,从小跟随开渔行的父亲学做生意,头脑灵活,诚实经商,与“包顺兴”“华乐园”等大店都有业务往来,在业界小有名气。1949年春,他在朝天宫旁开了一家小饭店。由于注重饭菜质量,讲究原料的鲜活,为人又热情,生意日渐……[详细]
南京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南京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南京宝庆银楼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从事传统金银饰品(摆件)制造已有200年历史。2006年12月,宝庆银楼被商务部授予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名号。宝庆金银摆件继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绘錾、砑光、镶嵌、装配等10多道工艺流程,其工艺主要分为雕塑、制模、拼装、焊接、雕錾、表面处理、印记7个大类。技艺世代相传,是江南实镶錾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宝庆金银摆件集成和光大了古代江南金银制品特色,风格上又揉合了北派技艺,加上金银原料熔炼技艺超群,造型上富有时代气息,从而形成了宝庆金银摆件工艺特有的风格和特征。宝庆金银摆件完整地继承了我国古代金……[详细]
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
  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金陵“老药工”杨文琪,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周家楼镇的一个中药世家。自清代中叶起,祖上就在周家楼开设“恒德堂中药店”,从事中药材经营、加工、炮制工作,历数代而不衰。1941年,13岁的杨文琪读私塾期满,遂回家跟随父亲学习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受到中医药世家的最初熏陶。1943年,他遵父亲之嘱,赴泰州“翟泰和中药店”拜老板、老中医出身的翟邦俊为师,学习各种中草药加工、炮制技艺。他学徒认真,工作勤勉,深得师傅厚爱,长期在身边留用,28岁才离开那里。1956年5月,杨文琪调入南京同仁堂工作,跟随金陵制药名师何庆余等学习中药材及丸、散、膏、丹加工、炮制技艺,60余年来,始终坚持手工操作。自1926年,北京同仁堂在南京设……[详细]
越剧(竺派艺术)
  越剧,是中国戏曲第二大地方剧种。越剧竺派艺术则是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先生所创立。越剧竺派艺术的形成和被公认集中表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竺水招生性淡泊,儒雅大度。唱腔质朴稳健,音色宽厚圆润,清新流畅,刚柔并济,在众多越剧流派中别具一格。在表演上,凝重深沉,儒雅大方,功底扎实,戏路宽广,能生能旦,能文能武。有“冷美人”、“越剧西施”的称号。她善于塑造多种不同类型,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可谓是富有张力,丝丝入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越剧界独树一帜,在越剧十姐妹中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特色的竺派表演艺术风格。她这一生的艺术成就和造诣,对我们研究中国越剧发展史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中国越剧竺派艺术的形成而被世人公认,不但给中国越剧增添了一枝……[详细]
南京烙画
  烙画,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在《辞海》艺术分册中,烙画又称“烙花”、‘烫花’,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用烧热的铁钎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烙画原是民间手工艺的一个品种,多用于器物(尤其是木器)的实用装饰,指在某种器物上烙以花、鸟、鱼、虫,或以烙的方法复制出人物、山水、走兽。烙画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木板烙画、树皮烙画、纸烙画、布烙画、着色烙画、火印版画和火喷画。此外还有葵扇烙画、檀香扇烙画、葫芦烙画、竹帘烙画和竹筷烙画等。烙画最主要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它的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它所使用的工具上。“烙”不同于描、画、刻等表现形式,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操作方法不同,创作者与观赏者的感受亦不相同。手握一种不同寻常的工具,熟练和合理运用手上的深浅功夫,……[详细]
南京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我国民间丝竹音乐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民间器乐音乐中的一个重要乐种,是我国民间管弦乐器最早的一种合奏形式。因为在演奏时,主要用丝竹管弦乐器,不用大锣大鼓,故名为“丝竹”。民间丝竹音乐,因流传的地区不同,而分为:“江南丝竹音乐”、“杨溪丝竹音乐”和“韩江丝竹音乐”等不同乐种。江南民间丝竹音乐,简称为江南丝竹。因流传在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以及上海一带而得名,故又曾名为“苏南丝竹”及“吴越丝竹”,产生于明代的苏州地区。江南丝竹最初曾名为苏南丝竹及吴越丝竹。江南丝竹这一名称的正式成立,最早当在近代十七世纪末的清代,距今已约三百年左右。江南丝竹乐曲的原始谱,大约来源于民间器乐小曲、民歌小调和器乐曲牌,经过历代前辈艺人不断精益求精地加工、改编……[详细]
南京提线木偶
  南京提线木偶,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木偶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中国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木偶戏已流行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至今已有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木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布袋木偶,即套在手上的,也叫指头木偶;二是杖头木偶,是木偶在上,人在下,用三根棍子来操纵的,也叫托偶;三是提线木偶,是用线吊着的,也叫吊吊戏,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脚、腿等缀着丝线,表演时由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曾有对联概括过三种木偶的特色:“布袋木偶”---布衣手掌、千军万马,袋子身装、六欲七情;“杖头木偶”---不分老幼、……[详细]
金陵洪氏眼科医术
  金陵洪氏眼科医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名闻遐迩的“金陵洪氏中医眼科”是南京中医学界的一朵奇葩。自民国初年起,洪氏中医眼科即开设于城南秦淮河畔的琵琶巷34号,100多年来造福了无数眼疾患者,得到广大患者的口碑相传。金陵洪氏中医眼科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洪立昇创立。洪氏1878年出生于南京中医世家,因当时求医的眼病患者甚多,社会上中医眼科又少,面对此况,时值而立之年的洪立昇遂立志专攻中医眼科。洪氏眼科自此创立。民国时期,他执医于自家私人诊所。其屋内20余平米的正堂(堂屋)为诊疗区,正堂前后各有大小天井,入大门后2米便是玄关。在玄关下摆有多张太师椅供患者息坐待诊,领取竹制长签的挂号牌,顺序就诊。精于中医眼科的洪立昇德医双馨,为人谦和,数十年的医道品德远近知名,享誉金陵……[详细]
金陵甘凤池武术
  金陵甘凤池武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甘凤池,江苏南京人,清代著名武术家。他少年时师从于张长公,就学于吕元及朝元和尚。后又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人称江南大侠。《清史稿.甘凤池传》记载其自述:“善借其力以制之”。清康熙、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经常游走于南京、常州、镇江、苏州、松江等地以及皖浙一带传授武艺。南京甘凤池少林武术,隶属南派少林,是我国著名的少林武术流派之一,是甘凤池在南京首创,现第七代弟子一直在民间继续传承,习者众多,在传承中不断研创。2011年,第七代传人周广祥等主编、张柏云等参编的《甘凤池少林拳术》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第八代现有习者300余,小到4、5岁,长到已花甲,获奖众多(见附页)。从李锡如会长开始……[详细]

全部秦淮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