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民俗文化

泉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福建省石狮市蚶江端午节更有独特的风格——竞舟泼水闹端午。2011年,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当天下午一时至五时(海水涨潮至退潮时间),在蚶江古渡口的海面上,两地人民身着节日盛装,四面八方的数十艘小船驶来蚶江古渡口进行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戽斗、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人们视此水为“……[详细]
  木雕(泉州木雕),福建省泉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泉州木雕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唐天宝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开元,要求全国每州各修一寺,当时的泉州,经济繁荣、香火旺盛,在开元寺周边,同时修建大小寺庙100多座,号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为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泉州的木雕艺人开始介入泉州开元寺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就连当时的东西两座塔,也完……[详细]
  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帆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即来源于帆船中的水密隔舱。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船体的强度,而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水密隔舱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也提高了帆船的坚实度。我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早在13世纪末就由……[详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泉州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传播于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闽南民居最为独特的建筑俗称“皇宫起”,惠安民居营造技艺即通过“皇宫起”宫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现得最为典型。“皇宫起”源起于唐五代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闽王王审知(862—925)的嫔妃黄厥系惠安人,因得闽王宠爱……[详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泉州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传播于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闽南民居最为独特的建筑俗称“皇宫起”,惠安民居营造技艺即通过“皇宫起”宫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现得最为典型。“皇宫起”源起于唐五代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闽王王审知(862—925)的嫔妃黄厥系惠安人,因得闽王宠爱……[详细]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详细]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戏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源于秦汉。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详细]
  俗称“缚柴脚”,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详细]
  顺德堂酿醋技术诞生于宋代初期(公元959年),至今已延绵上千年。顺德堂的第三十四代直系子孙颜士灿继承祖业并于1989年创办了福建永春顺德堂食品有限公司。它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石鼓工业区,拥有GMP标准厂房3千多平方米。该企业是国家科技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1996年中国农业部授予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永春老醋1999年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醋……[详细]
  “姑嫂塔传说”是一个广泛流传于晋江(含今石狮)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凄美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几个版本,内容略有不同,却都同样凄美动人。随着泉州历代先民(番客)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姑嫂塔传说”也随之流传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传说很久以前,泉州府南门外的宝盖山下有姑嫂二人,其家人(夫、兄)为生活所迫,南渡出洋谋生,约定三年后坐船归来。姑嫂二人天天登上宝盖山巅,垒石垫足,翘首远眺大海归舟,盼望亲人回家……[详细]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洛阳江是泉州市仅次于晋江的一条滨海大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自古以来因搭渡翻船、葬身江底者多不胜数。至和二年至嘉祐五年(1055~1060),蔡襄两次出任泉州太守,在任期间对洛阳桥的建造呕心沥血,有口皆碑,民间产生了许多有关蔡襄建造洛阳桥的传说如“蔡襄母亲渡江发愿”、“蔡太守移檄海龙王”……[详细]
  俞家棍系俞大猷以太祖拳和荆楚剑技为基础提炼而成,属少林武术系列。俞大猷少年时弃文从武,跟从著名侠士李良钦学“荆楚长剑”;得赵宋宗室赵本学(时泉州著名军事家、武术家)以《易》衍兵、奇正之术等嫡传;在此基础上,俞大猷又在几十年的抗倭实战中,不断总结,创造出一套适于实战的俞家棍法,并使其日臻完善,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俞大猷还总结了俞家棍的理论编著成《剑经》,成为明军权威教科书及民间拳师珍藏……[详细]
  福建木雕素来与浙江木雕、广东木雕并称为“中国三大木雕”。隋唐以来,福建木雕尤以佛、菩萨、罗汉等庙宇木雕最引人注目。庙宇木雕至今仍在晋江东石等地有着广泛的传承,其中潘山庙宇木雕最具代表性,其传承者累积了丰富的寺庙建筑雕刻经验,并不断革新寺庙建筑雕刻技艺。潘山庙宇木雕技艺的源流可上溯至清雍正年间的陈世清匠师,经传六世到陈敬象匠师(于1925年入赘柯家后改名柯子庆),其对原有木雕技艺加以改进和创新,融会……[详细]
  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宗教信仰众多,大小庙宇宫观林立,因而民间佛雕作坊应运而生,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施展空间。泉州漆线雕艺术的产生便源自佛像雕塑,工匠们用堆雕和线雕工艺来装饰佛像,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传统漆线雕制作工艺是用熟桐油、大漆、砖粉等原料经反复舂、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用手工搓成细如发丝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坯体上饰出各种图案。其制作工序依次有设计造……[详细]
  德化县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窑坊公信俗是德化仅存的与陶瓷烧制技艺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窑坊公”俗名林炳,本县宝美村人。宋朝哲宗年间,瓷器成为泉州刺桐港的主要出口特产之一。原有的烧瓷窑炉都是方形平顶的小窑,难于大批量生产。窑工林炳将窑房改造成圆拱形大窑,之后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多个窑房串联起来,这样既充分利用热能又能增加产量,为其后发展成龙窑奠定基础。林炳创造的大瓷窑显著提高了烧制温度,为其后烧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