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市 > 延平区民俗文化

延平区十大民俗文化

延平战胜鼓
  峡阳《战胜鼓》始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个姓薛的峡阳人曾在郑成功军中任旗手,善击鼓。他参与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年老解甲回乡后,便把击鼓一套技艺传授给乡里少年。从此,峡阳有了鼓的技艺。《战胜鼓》原名战斗鼓、国姓鼓,名称不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南平市艺术行家把该鼓整理成战胜鼓。旨在表演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一种战鼓队列操练。改为民间舞蹈表演搬上舞台,突出了地方特色。近年来,《战胜鼓》已成为我省传统的民俗舞蹈节目,应邀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调演,多次参加省市的活动演出。1990年9月中国第二个世界旅游日(福建主会场)开幕式上,峡阳战胜鼓首次向中外游客演出。92年6月福建省纪念毛主席《在延安 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开幕式演出。93年2月福建电视台春节……[详细]
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
  延平区塔前大腔金线傀儡戏班称“台”,通常起名为“盛兴台”等,艺人两人。全部服装、道具、打击乐器、傀儡等,仅需两箩筐即可装完,正好合成一担,百姓称为“傀儡担“。戏班由家庭血缘关系传承,如子承父、侄承叔、弟承兄。班台名只能谪系的长子才可传承。非血缘关系的人也可学艺,但必须履行一套拜师的仪式,学戏后另起炉灶。金线傀儡的剧目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推磨》(白兔记)、《倭袍记》等;二是大量的说史(讲小说)剧目;三是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通俗神话传说剧,如《华光传》、《陈靖姑捉妖》等。第一种情况已保存得不完整,或只剩下个剧名,很少演出或不能演出。第二种情况是主要的演出剧目,艺人根据某本小说或连环画的内容自编剧情,分配角色行当,用祖辈流传下来的《通用剧本》中各种角色通用台词、唱……[详细]
延平蛙崇拜民俗
  延平人素有崇蛙习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保护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习俗仅在樟湖镇溪口村保留,而且是融洽附载于另一民间俗神——张公身上,张公便被视为蛙神了。这与樟湖镇驻地的蛇崇拜融合附载于连公身上,乌鸦崇拜融合附载于齐天大圣左右一样。古越先民的习俗与汉氏族习俗的融合,在这里表现的十分突出。溪口村崇蛙习俗始于何时无文字记载可考。但从蛙神成为延平城的保护神的记录来看,至迟不会迟于清道光年间。据溪口90多岁老村民说:他小时候就参与祭张公(蛙神)活动,而且他们的先辈也说此活动自古便有。据说溪口原址二华里许,建有“九峰岩寺”,殿前有一巨大樟树称“十不围”即十人不能合抱,其树荫广达5、6亩,大樟树前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宽约2米,有石阶人可下到洞内,石洞可延伸至大殿神像座下。每年七月有“青甲”蛙20……[详细]
延平樟湖崇蛇习俗
  崇拜蛇是越人的习俗,进入福建的越人与闽土著人经过长期互助融合,形成了闽越族,也传承了崇拜蛇的习俗。各地祭蛇的庙比比皆是。南平市延平区漳湖镇崇拜蛇民俗起源于秦汉时期,目前仍保留着比较古朴的元宵、游蛇灯、七夕、赛蛇神等民间崇蛇系列活动。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好年景。……[详细]
王台太平鼓
  越王台太平鼓相传是汉闽越王诸在抵御敌军凯旋时,为庆贺抗敌胜利,保一方太平而编排的击鼓敲锣活动,后发展到每年正月迎佛时进行,用以祝颂风调雨顺,一年平安。由于这项活动规模大、操练难,很长一段时期已经中断。直到1995年,在挖掘王台文化遗产时,根据王台村民提议,由镇文化站组织人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鼓谱教具,进行整理加工,并聘请民间艺人传授鼓技,重新组建了太平鼓队。基本内容:太平鼓由四面大鼓、二十面(可多达40面)小鼓、十一面战旗、三付铜钹(锣可多达20面)组成。大鼓高80公分、直径60公分,只能置于地上敲击。为了便于行进表演,小鼓则用肩挎。鼓手们身着象征铠甲的黄衣黄裤,胸佩护心镜,腰系护腰带。队形以方阵为,四面大鼓呈一字形布列东西,面向小鼓队;西面是呈四列队形的小鼓队;南北两面则分列着旌旗。队列随之……[详细]
茫荡筠竹烛桥灯
  每年正月十三之夜,延平区茫荡镇筠竹村里,欢声笑语、热闹异常,村民们舞起了自制的烛桥灯,以独特的方式欢度元宵佳节,欢庆丰收年景,祝愿新年气象。据传,闽王王审知第二十八世孙王佑,系筠竹始祖王成都之曾孙,其因木匠手艺精湛,于明初受皇帝册封为“四大匠人”之一,封龙凤标票加玉印,王佑奏帝曰:“谢主龙恩,在下身居深山辟壤,匪祸日胜,受此厚封,恐难安居。”皇上曰:“再封汝神铳四口。”当时,神铳几口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京都、省府或是受皇帝御封过的人的家乡方可燃放四口神铳,其余地方只能放三口以下神铳。王佑进京受封时,正值京城闹元宵,家家张灯结彩,龙灯、舞狮热闹非凡,各呈异彩。王佑深受启发。返家后,自创一格,集龙灯与宫灯为一体,易静为动,遂制成了独具一格的烛桥灯。烛桥灯取自太极,万象呈辉之姿而舞之,由100多人各……[详细]
岭炳洋畲歌
  唱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相传畲民是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后代,以盘瓠为祖先。盘瓠(又叫龙骐)死后,要做三天三夜功德(超度升天),第一夜,经收被贼偷光,子孙们只好改为唱山歌来超度畲族的老祖宗升天。(有畲族《高皇高》为证),可见畲族唱山歌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证明,在明末清初就有畲民定居的岭炳料了。据岭炳洋的雷氏碑可证。此墓碑立于乾隆十二年(1746年),墓碑上刻着其子孙四代人之名字,足以说明明朝末年雷氏人家就生息劳作于岭炳洋了。也有部分畲民是清朝咸丰年间从古田迁徙到此地。一、山歌内容丰富有追述本民族来源和迁徙的《麒豹王歌》有取材于汉族和本民族民间神话和故事传说而编成的小说歌,如《梁祝》等。尤其是有关畲族历史传说的诗歌(像《高皇歌》)更是家喻户晓,绝大多数人会唱或会说。畲族地区素有……[详细]
太平十番
  民间器乐曲《十番》,源于福州,明清时期传入樟湖溪口,至今约200多年。民间器乐《十番》于1990年由樟湖溪口传入南平,并于2003年由延平区文化馆牵头成立“延平区文化馆民间喜庆表演队”。现《十番曲》已风行延平区各个乡镇,《十番》已成为乡村庙会必不可缺的踩街器乐曲。由十种乐器,即:浪串鼓、大锣、小锣、大拨、小拨、小锁呐、笛子、二胡、三弦、斗卷十种乐器组成的合奏曲。早在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庙会、元宵庆典、踩街已开始使用此《十番》曲。20世纪初传入樟湖地区。由师傅“无头珠”(已故)传给张安清(现年89岁)。20世纪六十年代传给黄毓顺。《十番》曲它是一种以风俗的性质通过非正式非官方形式创造、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民间宗教、节日庆典中广为流传,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因此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物质……[详细]
徐阳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徐洋村一个重大民俗节日,举村同庆,热闹的场面远超过春节的气氛。家家户户呼朋引伴,远乡疏亲,聚首相庆,甚至是路过的陌生人,只要你愿意,纯朴、好客的徐洋人都会将你待为上宾,视为知己,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午后,村中大庙——真武庙,举行的“游菩萨”活动更是热闹非凡,也拉开了“三月三”的高潮序幕。南平夏道镇徐洋村处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山陵中,这个闽北独一无二的“三月三”来历,有各种传说。相传一百多年前的夏道桥头村有个姓邓的年青人,有一天梦见一个仙人告诉他,离夏道不远的徐洋螃蜞山上有一个宝贝,只要把挖得的宝贝供奉起来,当地的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第二天一早这位年青人在山上挖到了一个刻有“真武玄师”字迹的香炉,他和村人便依照仙人的指点,在挖到香炉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庙,并塑了一座……[详细]
西芹猎神信仰
  猎神陈六公是福建人原创的一位行业保获神。关于他的传说主要是:相传西汉末年有陈六公(啟松)、陈七公(啟武)、陈八公(啟昌)三兄弟世居长安,三人同朝为官。王莽纂汉时,三人携母逃难至会稽地郭冶县(今福建建阳市南关外)白鹤村山林中隐居。一日饿虎入宅,其母葬身虎口,兄弟三人悲伤欲绝,立誓杀尽天下恶兽,兄弟结伴四处杀豺狼、猎虎豹、为民除害。三人行至古田县三都口地界,陈八公被山寨强盗杀害,陈六公、陈七公又结伴至闽侯大湖后井结庐而居,潜心修道,得罗山缩地之法,后来陈六公于马岚山顶得道升天,阳寿八十有四。陈七公也于候官箬洋羽化。由于陈家兄弟一身正气、除暴安良、抑恶扬善,并为民杀豺狼、驱虎豹、深受民众景仰,并被尊为狩猎之神。千百年来馨香永荐,俎豆常新,凡斩妖伏魔、捉禽捕兽、求之无不灵验。闽北山高林密,旧时,山林……[详细]

全部延平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