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区民俗文化

荔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妈祖祭典
  湄洲岛位于福建沿海的湄洲湾口,属福建省莆田市,这里是四海共仰的海神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建有五千多座颇具规模的妈祖分灵庙宇,恭祭妈祖民众近两亿人,每年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拜的海内外游人超过一百万人次。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洲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详细]
莆田九鲤灯舞
  黄石镇沟边村的《莆田九鲤灯舞》是莆田市民间舞蹈中一枝独特的奇葩,舞蹈语言丰富,所使用的道具和舞蹈表演形式全国少有。她源于唐代“百戏”,亦称“教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的丰富多彩杂剧和歌舞表演形式,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独特、稀有的“九鲤”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道具,丰富的民间舞蹈语汇和表演程式,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沟边九鲤灯舞涉及民俗学、考古学、武术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并具有程序性、传承性、群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五大特征及艺术、实用、推广三大价值。2005年10月,《莆田九鲤灯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项目传承人陈金文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详细]
惠洋十音:莆田民间艺术
  莆田素以“文献名邦”著称,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日前,黄石镇沟边村的九鲤灯舞和惠洋十音分别被收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市共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九鲤灯舞民间艺人陈文水、陈金文以及惠洋十音民间艺人方元往、吴元林也被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千年余音缭绕——惠洋十音当着装整齐古朴的老人们在你面前吹拉敲弹《古台序》《荔枝楼》《北台妆》等优美轻快的民乐时,仿佛把你带到梦幻般的江南风光中去……这就是惠洋十音。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惠洋,感受这千年古音。莆田的民间音乐古色古香,“十音”古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艺……[详细]
妈祖信俗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莆田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其妈祖信仰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湄洲妈祖祖庙一脉相承。自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由白湖顺济庙迁建于此之后,该宫就有一系列适应历代兴化府1至此举行春秋二祭的礼俗活动。文峰天后宫妈祖信俗的主要内容有《妈祖三献礼》、《妈祖诵经》、《妈祖供品》、《妈祖庙会》、《妈祖进香》、《妈祖巡游》以及内涵丰厚的《妈祖元宵》、《妈祖烛山》、《妈祖签诗》、《妈祖香袋》等。这些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它融汇了中华妈祖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成为以湄洲妈祖祖庙为代表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人文特点,而且催生了广大妈祖信众的情结和文明。2009年5月,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详细]
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
  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庙组团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祖庙进香时,必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进香队伍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并驻驾一夜,称为妈祖回娘家。第二天天亮时,从贤良港码头渡海到湄洲祖庙进香,完成了请火仪式后,又于当天回到贤良港祖祠再驻驾一晚。贤良港祖祠设驻驾筵,点灯结彩,演戏庆祝,热闹非常,成为一道生动的民俗景观。这期间祖祠都依例举行盛大的祭礼。……[详细]
江梅妃传说
  江梅妃传说源于唐代《梅妃传》、五代《开元天宝遗事》,后演化为小说、戏曲等,这些再创作的艺术形式又再度赋予江梅妃以传奇色彩。江梅妃,福建莆田江东人,唐明皇妃子,人称江东妃。唐代《梅妃传》记载,江梅妃生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姓江名采苹。自幼聪颖,14岁即能吟诗作赋,自比谢道韫,曾作《萧兰》《梨园》《梅花》等七赋,远近传播,名声大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16岁时因才貌双全、知书达理,被选入宫,深受唐玄宗宠爱,因酷爱梅花,故封为梅妃。后杨太真入宫,妒梅妃,迫使其往上阳东宫。明皇甚念,适夷使贡珍珠,皇上以一斛赐之,妃不受,赋诗谢绝。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兵变长安,唐玄宗西蜀避难,杨贵妃命丧马嵬坡。江梅妃不愿弃国逃避,不屈乱贼,舍身殉国,终年34岁。江梅妃虽年幼进宫,却在莆田留下了极深……[详细]
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
  文峰天后宫是研究、传播妈祖信仰,弘扬妈祖文化的主要庙宇之一,位于荔城区文献东路繁华地带。其前身白湖顺济庙,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迄今853年。元至正年间(1354年),时地方官为朔望行香及春秋二祭妈祖之便,迁址城内善俗坊前。据明周瑛、黄仲昭之《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九“里考图”载称:“善俗坊,旧在县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国朝宣德间,县丞叶叔久重立,四方人久传诵之。”由此可知,莆田自宋以降,民风淳朴,传统习俗,沿袭相承。文峰天后宫的正月二十九日妈祖总元宵活动,俗称“尾晚灯”。除进行“化龙”,弄大五福、散福、游灯、三及第走马游街等民俗演示活动外,其中的“烛山祈福”,尤有特色。2013年4月,《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文峰天后……[详细]
蒲洋神佛泥塑造像传统技艺
  荔城区蒲洋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发源于宋代。其技艺特点为保持古老的传统精华,工序规范,造型神态栩栩如生,实属民间工艺美术之上乘技法。特别是其泥塑技艺之精到,泥塑小样广泛应用于大型的石雕、铜雕、木雕工艺,成为一样母体技艺,更显其重要价值。泥塑成像传统技艺又与宗教的精神达到完美契合,对禅理的深刻领悟,以慈悲情怀独运匠心,使之成为传播宗教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至今在莆田各地保留着大量的宋代佛像神祇塑像,如黄石谷城宫、梅妃宫、重兴寺的塑像群,无不佐证其技艺之高超。2010年11月,《蒲洋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古称兴化府,“地有佛国之号”美誉。莆田的泥塑造像艺术伴随着宗教、民俗文化的传播而……[详细]
文峰宫妈祖诵经
  妈祖经,亦称妈祖平安经,敇封天上圣母真经。妈祖是美的象征,善的化身,德的体现。她的各类传说美丽动人,充满神奇色彩,表现了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慈、博爱、乐善好施的大爱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反映了一种人性化的和谐崇高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吟诵妈祖平安经,既是通过古老庄严的唱颂礼赞形式,默默传递着愿想与妈祖精神的力量,也是妈祖信众美好心灵的证明和信仰情感的结晶。2007年5月,《文峰宫妈祖诵经》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峰天后宫妈祖诵经源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迁建现址之后,原为庆贺开光告竣,吉庆活动时祭天进表,建坛诵经,祈安纳福的礼俗活动。明永乐年间之后,演绎为该宫重大节庆和日课的参圣礼拜习俗,代代传承,延绵至今。文峰天后宫唱诵的“敇封天上圣母……[详细]
莆田神佛泥塑
  莆田1泥塑主要分布于莆田市黄石镇,其发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永定二年(558),随着金仙庵(后改名为金仙寺、广化寺)的修建,泥塑菩萨的技艺在此时传入莆田黄石。经宋、元、明时期的发展,黄石泥塑师匠的泥塑菩萨技艺名声大噪,莆田内外的寺庙、道观、祠堂,凡需造像者,无不以“黄石工”为首选。新中国成立后,莆田的泥塑造像艺术伴随着宗教、民俗文化的传播而发展,莆田1泥塑传统技艺得到较好的传承,其代表性传承人有吴文忠等。泥塑是莆田最古老的传统民间雕塑工艺,随着塑像材料的变化,又出现有木雕、石雕、铜雕等种类;但无论任何一种材料制作大型塑像,都要用泥塑作为底样(也叫做“小稿”),因此,泥塑是其他雕塑品种的母体,更显其重要价值。莆田泥塑作品形体、神态十分生动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至今在莆田各地保留着大量的宋代佛像……[详细]

全部荔城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