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东乡区民俗文化

东乡区十大民俗文化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末,赣东茶灯传入抚州地区的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马灯融合,清代《东乡县志》记载:“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盛于新春佳节,清初,在抚州西部山区,组成了三角班。角色通常为一旦一丑,加上一个鼓手坐堂,演唱单台和小戏。同时,城乡各地又流行了一种“板凳戏”,弹拉坐唱,活跃于茶楼酒肆和村户人家之中,进而推动了三角班的广泛流传和艺术提高。清末,抚州三角班向半班发展,一些艺人去宜黄拜师,学习宜黄戏表演和袍带正戏,角色增加小生、花脸两行,唱腔加入了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伴奏。这种新型采茶半班,一时流遍抚河两岸。抚州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三种:1.单台戏,约四十余个。所谓单台戏,即一个旦角(或小丑)登台演唱,前……[详细]
东乡跳马灯
  东乡跳马灯(第四批省级)江西省东乡县浯溪村的跳马灯源于明朝时期,明代永乐年间蔚为壮观,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在历代人们的表演、传承中,该灯戏不断汲取劳动人们的智慧以及民间艺术的多种元素,使其艺术魅力经久不哀,审美价值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灯舞。跳马灯主题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春节时为祈求新年的平安幸福,增添吉祥如意的气氛为目的,以跳马为主,说唱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同时表现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良好的祝愿。跳马灯,融舞蹈、音乐、说唱等一体,是综合性较强的一个舞种,其间以演员跑马步表演为中心,以马僮翻、滚、牵马、驯马、护马等杂耍为辅助,整个表演配以打击乐和吹奏乐,做到舞步与音乐的和谐配合。……[详细]
东乡车马灯
  东乡车马灯(第三批省级)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车马灯分工严格、合作柔和,对演员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跑灯,还是唱“小戏”,在表演时吸纳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以虚写实的艺术表演形式,极富于象征意义。该灯造型新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型中有型。配锣鼓点、节节风民间打击音乐为主旋律及吹奏乐,令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容健康、风格独特,道具简洁、古朴。该灯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底在本村及外地……[详细]
罗汉灯
  罗汉灯(第二批省级)罗汉灯是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灯彩活动,融傩舞、杂耍、武术于一体,配以打击乐伴奏,以力与美的叠加造型,表达繁衍生息、祈福辟邪的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难度很大,颇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罗汉灯源自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70年代以前在东乡县广为流传,90年代后,其余各乡镇表演团队相继自然解体,现仅在小璜镇孙家圳流传。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由罗汉头组织,孙家圳各家各户抽出30余名演员,吃过麻子、拜过金花小娘、银花小姐和祖庙后,在旧屋或空旷之地表演,有时在农闲时农民亦会组织操演。罗汉灯共有24人组成,其中大罗汉14人、小罗汉4人、罗汉头1人、领队1人、乐队4人。表演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为罗汉头舞蹈,由师傅表演罗汉在庙生子全部过程的傩舞,后半部为众罗汉和童子表……[详细]

全部东乡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