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 > 柴桑区民俗文化

柴桑区十大民俗文化

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称为一绝。至于起源无从考证,但有乡间流传的山歌唱道:“唐朝起(来)宋朝兴,自古流传到如今,祖祖辈辈把田种,世世代代传歌声,唱支山歌解心闷。”演唱山歌是这里世代流……[详细]
九江丝弦锣鼓
  九江丝弦锣鼓(第四批省级)丝弦锣鼓在九江县境内的流传历史悠久。永安、港口、城子、江洲、马回岭、黄老门等地都曾活跃着众多的丝弦锣鼓队伍,如港口街镇白华寺村,从清末至今,有五代传人,代代有群体,百余年来,久传不衰。九江县港口街镇白华寺一带流传的丝弦锣鼓,除常用的打击乐器外,管弦乐器也保留得较为完整。其演奏形式和内容,汲取了汉剧的戏剧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曲牌不断完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日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九江丝弦锣鼓中的打击乐,鼓为发号施令,大锣为魂,镲为对应,马锣、小锣起点缀和协调作用。曲牌中,“长锤”、“阴阳骑马”的长度仅一小节。最长的曲牌中,其长度也只四小节,均以一小节为动机发展而成,两小节一句逗,节奏极强,饶有个性,便于连接。通过音响的组合、节奏的对比、速度的变化等表现情绪的……[详细]
九江文曲戏
  九江文曲戏(第四批省级)九江文曲戏由文词和民间小曲结合而成,唱腔较为丰富,主要唱腔有十多种,常用曲调可分:文词腔系、南词腔系、四板腔系和杂调腔系四种。1、文词腔系:文词是文曲的基本唱腔,是剧种(曲种)的音乐主题,旋律有特色,能塑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绪,可快可慢,能喜能怒,唱什么象什么。具体分男、女文词、快、慢文词、扯文词、尺文词、花腔文词,还有文词数板、摇板、快板、导板等十多种。文词属“25”调式,即商调式,强调的音是四级音征;2、南词腔系:南词腔系又叫仙人调,也是文曲主要唱腔。还魂调、点药等均属此类。它具有幻奇、梦游、昏沉安静等各种不同情绪,调式特殊,全曲落音是征,但起着主音作用的却又是羽,得到支持最多的音是商;3、四板腔系:四板腔系也是文词常用唱腔,可分慢四板、快四板……[详细]
九江秧号
  九江秧号(第三批省级)传统音乐--九江秧号是九江县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春插季节盛行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号子,求得步调一致,而是为了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的歌唱,在清代就盛行此风。具今有百余年历史。九江秧号有十几个曲牌联缀而成,表现一整天的劳动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调略有差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九江秧号有“开秧门”、“牵号”(又称“落回响”)、“活(huái音)马”、“洗马”、“消号”、“弹棉花”、“剥麻”、“问路”(即“打哑谜)、“倒茶”、“谢茶”等曲牌组成。九江秧号演唱的内容极为广泛,唱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土民俗、古代故事。并亦能即兴成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及爱情等。九江秧号的历史由来是农民在春插季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事活动。晚清时……[详细]
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第二批省级)九江采茶戏,俗称“茶灯戏”、“茶戏”,雏形始见于明末清初。明末时期,九江、瑞昌一带盛行的灯彩与传入九江境内的赣东铅山茶灯戏相结合,形成了赣北茶灯戏。乾隆年间,茶灯戏又与流行于赣北一带的黄梅采茶腔相结合,进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个赣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着手编纂《戏曲志·江西卷时》,将其定名为“九江采茶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146页,肯定了“九江采茶戏”的冠名。九江采茶戏以质朴通俗见长,因其曲调清新,韵味甜美,被誉为“糯米采茶”,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曲种分南河、北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属南河派,音乐属“打锣腔系”。九江采茶戏在我县流传历史悠久,范围较广。纯民间的演出团体遍布全县各乡镇。九江采茶戏是在明末清初逐步形成的。明末时期,九……[详细]

全部柴桑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