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许昌市 > 建安区民俗文化

建安区十大民俗文化

  铜器舞始于清朝中叶,流行于许昌县艾庄乡一带,人数不限,少者30人,多者30余人。演出时,队前设各色绸制三角牙旗20面,旗杆丈尺,旗面5丈,排列左右;另设缎锦旗一面,右上角书“××县××村”,中书“××社(会)”。起舞时,火铳轰鸣,鞭炮不断。余者,鼓、锣、铙、钹、镲各持一色,随着锣鼓节奏的疏密和力度强弱,走出不同舞步,变换各种画面。热潮时抛槌、举锣、飞镲、扬拨,边打边舞,其舞姿古朴典雅,粗犷奔放,气势恢弘清朝时期,当地十年九旱,为祈求老天“开恩”降雨,便有了举办求雨仪式的铜器社。求雨时,铜器社先找一名偷水者,称为“水倌”,又叫“码子”,多是村里不全精的人。偷水时,“码子”要反穿羊皮袄,跑到村外水塘灌一瓶水。这时,铜器社的人敲锣打鼓地在后面装腔作势追赶。铜器越打越快,喊声越喊越大,一直追到“码子……[详细]
  “筹”被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筹形似竹笛和箫,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du)乎”便是指筹。筹所吹奏出的声音,别有风情韵味。有箫之哀婉,笛之悠扬。听其演奏,遐思悠悠,有腾云驾雾、飘然仙境之快感。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筹音乐的历史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筹音乐是中原地带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北魏(386-534)时期就已经进入上层的宫庭乐队之中(河南巩义石窟中浮雕《帝后礼佛图》有证)。北宋(960—1279)时期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清道光年以来的近200年中,由于天灾1,时局动荡,筹音乐也经历了兴衰曲折的发展历程。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详细]
  许由相传为尧时高士,尧要把君位让给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颖水边洗耳,表示名禄之言污耳。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部落联盟领袖唐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贤人,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便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一日他沿山放牧,来到岐山西北部的山脚下,见这里山清水秀,草丰树茂,土质肥沃,有一农夫正在耕地,便高兴地说:“此乃牛壮田肥之地也。”农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称这里为牛田村,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上牛田、下牛田、中牛田三个自然村。许由洞对面有座陡峭的山头,山上花草茂盛,树木葱笼。站立山头西望尼山逶迤起伏,绵延数百里。近望群峰巍……[详细]
  吴道子(约680~795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详细]
  一、甘罗智斗私塾老师甘罗出生没多久,0妈就含恨自杀了。自杀的原因很简单:甘罗的父亲去世三年后他才出生。甘罗在0肚子里呆了三年,造就了他过人的聪明,于是他成了地方豪绅的眼中钉。在地方豪绅的授意下,私塾老师在甘罗上学的第一天就开始整治他。看到甘罗个最小,第一天放学时,老师宣布:“明天放学的时候,只有能把门口的钟敲响的人就可以回家,其他留到最后。”放学回来,甘罗把老师所说的告诉爷爷,爷爷束手无策:只好劝甘罗暂时不去学校。爷爷束手无策,但甘罗自有办法:“爷爷,你给我准备一条细绳和一只橘子。明天我肯定是第一个回来。”第二天放学时间到了,门口就传来“当”的一声。老师忙问谁敲钟了。众人答:“甘罗。”甘罗用绳子穿住橘子,拿橘子往钟上一扔,就轻易把老师的难题给解决了。甘罗第一个离开学校,这是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详细]

全部建安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