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本溪市民俗文化

本溪市十大民俗文化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原是农乐舞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详细]
松花石砚制作技艺
  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作为辽宁地区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5后”冯月婷是辽宁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自幼受父亲熏陶对这项古老技艺情有独钟。她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将漆器和砚石结合,实现了为松花石上色的技术突破,并为每种创新器型和工艺技术申请了专利保护。在第十三届“华礼奖”创新设计大赛中,她的五件松花石作品分别荣获三枚金奖、两枚银奖。松花砚的“个性”之一在于色彩,由于松花石长年累月经海水洗涤,自然纹理丰富多样,又色彩斑斓,以绿色最为多见,紫袍绿带最为奇特,杨黄绿色最为上乘……无论是纯色系,还是共生色系,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赋予松花石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使得松花砚散发独特魅力。松花砚的另一个“个性”在于雕刻。如何在松花石自然美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详细]
桓仁盘炕技艺
  桓仁盘炕的历史可追溯至女真族这一北方民族的驻牧地时代。如今,盘炕不仅仅是为了做床取暖,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也承载了一代代东北人对乡土的眷恋。据考证,桓仁传统火炕沿袭年代久远,桓仁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在北甸子乡北甸子村盛家街的王义沟,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沿江河山林而居的东北人,从古至今有居炕之俗,也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了盘炕技艺。盘炕时,有三个主要结构,即锅灶、炕体和烟囱,与烟气的走向密切关联。锅灶部分分为方灶、母子灶、兄弟灶,上安铁锅,下烧柴火。炕体部分贴墙而建,东北满族人的居室格局一般环室为炕。烟囱部分是通过墙壁延伸通到外面部分,高出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连。火炕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与民居的坐落位置、朝向、常年风向、烟囱高矮等有很大关系,盘炕师傅凭借多年的经验手到病除,并且口传心授……[详细]
  本溪“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因表演者手中以十八般兵器为道具,捉对厮杀,故名“武秧歌”,也称“武社火”。武秧歌和“走社火”中的“地摊社火”十分相似,艺人从京剧表演中吸收了许多内容。故事丰富,情节复杂,动作也由最初的胜式和败式,发展为成套动作。在表演程序上,也受到本地区民俗习惯的影响。本溪社火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本溪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的先民们在对土地与火的崇拜过程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人们后来又赋予它祛瘟压邪、纳福求祥的含义,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社火表演是有角色的,而角色则是由人化妆而扮演的。汉唐以后,逐渐成为春节期间民间自娱自乐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溪……[详细]

全部本溪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