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 > 宣恩县民俗文化

宣恩县十大民俗文化

滚龙连厢
  滚龙连厢是宣恩县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它因“滚”而得名。连厢(湘),又叫打连厢(湘)、舞花棍或称霸王鞭,在宣恩境内流传至少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连厢早先在宣恩就有连厢、肉连厢等多种表演形式。宣恩李家河连厢优秀传承人周树庭吸各家之长,在传统连厢的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黄龙缠腰、犀牛望月等传统动作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滚”的动态形象。为突出“滚”的艺术效果,融进了一步0 头、太公钓鱼、夫妻观灯、双龙抱柱、鹤鹰展翅、睡龙翻滚等一整套新创的高难度动作,并吸收了部分民间杂耍和地方戏剧中武功精华,从而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且独具特色的滚龙连厢。滚龙连厢把传统的连厢、莲花闹和演唱巧妙地融于滚、舞和歌中。表演时演员一手舞连厢、一手打莲花闹,节奏鲜明和谐,翻滚跳跃之际,双手各舞动不同的道具,形似蛟龙缠身、……[详细]
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宣恩伍家台茶进献宫廷。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亲题“皇恩宠锡”,赐匾于茶叶经营与制作者伍昌臣,伍家台贡茶由此而得名。伍家台贡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茶,汤清色绿,甘醇香郁;深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汤碧泛青,芳馥横溢,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伍家台贡茶条索紧细圆滑,挺直如松针;色泽苍翠润绿,外形白毫显露,完整匀净,茶汤嫩绿明亮,清香味爽,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匀整。鲜叶进厂验级后分别薄摊于干净的篾垫上,摊叶厚度不超过5厘米,根据各类茶加工原料要求而定,摊放时间为5h至8h,每2h至3h要轻轻翻叶1次,摊放程度至芽含水量达70%至75%。杀青手工杀青:用斜锅或电炒锅杀青,投叶时锅温掌握在160℃至170℃,每锅投叶量200克至250克。鲜叶下……[详细]
宣恩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称山锣鼓、打闹歌、打锣鼓、挖土锣鼓等,是流行于武陵山区的劳动生产歌,是土家族、汉族薅草时节以锣鼓伴奏形式演唱的一种长歌,是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2008年6月,宣恩薅草锣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治二年版《宣恩县志》载:“耕种田土,每换工交作。夏时耘耨,邀多人并力耘之。选善唱田歌者,鸣锣击鼓,一唱一和,谓之‘打锣鼓’。”农忙时节,为达到催工催场的目的,人们击鼓以作气力,鸣锣以节劳逸,酣歌以抒胸臆。“请好一个歌师傅,胜过十个劳动力”。扯起嗓子叫歌,甩开膀子击鼓,气氛热烈。歌师傅一般都是当地有威望的中老年人,他们生产是行家,唱歌是里手。提着“家业行头”,站在劳动队伍前面,随薅草进度且唱且退,以鼓点发号施令,以歌唱奖先揶后,活跃劳动气氛,愉……[详细]
宣恩耍耍
  耍耍是盛行在鄂西土家地区的民间歌舞,据传“耍耍”原是从巫坛“还神”做法事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舞蹈,具有浓郁古朴的“撒野”风格,并带有“娱神”,“娱人”的性质,因此土家族人又称之为“喜乐神”。表演耍耍多为一男一女,也有两男两女,舞时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执手巾,边唱边表演,表演动作不复杂,但有基本步法和造型,常见的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半蹲横行步,半蹲前行步,十字步,溜子步,弓步,小跳步等,手臂动作常见的有靠手,丢手,翻扇花留手,双晃手,小耸肩,单手小摆等,造型据内容而定。常见的有“观音坐莲”,“梅花三弄”,“丹凤朝阳”,“独臂华山”,“鹅儿扑水”,“燕儿含泥”,“1晒肚”,“猴儿抱柱”等。此外,有一个扯圈子的基本动作。文耍耍开唱前,男子从门外打一个八叉过门槛进屋,行过礼,再接女子……[详细]
猴儿鼓
  猴儿鼓也称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还大牛愿(也叫椎牛会或椎牛节)时,进行“踩鼓”仪式中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而得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多年来,宣恩县不断加强对猴儿鼓的传承与保护。20世纪50年代,经宣恩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和提炼,猴儿鼓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娱乐舞蹈,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已成为集鼓、乐、舞一体的舞蹈形式,整个舞蹈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还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极具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2009年1月,猴儿鼓成为第二批州级非遗项目。……[详细]
  三棒鼓是汉族以及武陵山土家族曲艺曲种之一。三棒鼓是广泛流传于重庆酉阳、湖南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以及张家界和湖北沔阳、天门一带和鄂西南恩施州等武陵山区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里已记载了三棒鼓在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为谋生计,沔阳、天门一带的人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到中欧,到东南亚,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们被称之谓“中国的吉卜赛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并随艺人流传到英、法、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三棒鼓击鼓的技巧有单跨花、砍四门、绞花、织布、单鼓花、双鼓花、麻雀钻竹木,“白蛇吐飞剑,“乌龙搅水”,“金钱吊葫芦”等。历史渊源三棒鼓,唐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为三仗鼓。曾经广为流行。三棒鼓,是以抛三根……[详细]
  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八宝铜铃舞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节目有以下几项。(一)牵马表演人手举铜铃快速摇动,退步入场后及时围成圆圈,做牵马动作。即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跨一步,铜铃向前抖两下;右脚收回向后退半步,铜铃往后拌两下;双手握铜铃高举……[详细]
  八宝铜铃舞,土称“解钱”,即通过土老司主持的祭祀仪式给土家的先祖神灵送钱。它的仪式共有12步,包括请师、申法、请水、接路、接马、打大卦、架桥、安营、背娃娃、唱神歌、交官钱、送土王,而仪式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摇铜铃而歌、摇铜铃而舞。据传是酉水流域的土家大族田氏子孙,为祭其南北朝时战死的先祖“田好汉”田思飘。《南齐书》记载:“齐建元二年,五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谴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柜战,中1矢死。”民间流传,田大将军“中1矢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的战马颈上解下八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认祖归宗的信物。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湖北的宣恩、来凤、鹤峰及湖南的龙山等酉水沿岸“垒石为城,依山傍水而居……”为……[详细]
  摆手节。过去,土家人祭祀祖先和土王,于正月初三至十五,到土王祠“摆手”。土司时期的敬土王、祀祖先的节日活动残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只在来凤的极个别偏僻的土家村寨可见。现在,正式将这一节庆活动命名为“摆手节”,作为全州四大民族节日之一。每到摆手节,就会出现“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壮观场面。“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竹枝词》中描绘的摆手舞盛况。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曾出土一个陶坛,口沿塑十二个舞俑,舞姿相似现存摆手舞,说明摆手舞在宋代已成熟且是集体起舞。据清同治版《来凤县志》转《湖广通志》记载:“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详细]

全部宣恩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