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民俗文化

无锡市十大民俗文化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详细]
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些剧目的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黄天荡》、《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详细]
王兴记馄饨
  王兴记馄饨是江苏无锡著名的汉族小吃。该小吃皮薄爽韧,汤汁浓醇,肉馅鲜美。成立于1913年的“中华老字号”无锡王兴记是全国首批“中华餐饮名店”,因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特色鲜明、质量上乘而响誉沪宁线,扬名海内外,在港、澳、台等地区均有较高知名度。王兴记以悉心经营锡帮传统名点名菜见长,“中华名小吃”系列为无锡小笼、王兴记馄饨、花式面点、糕团等传统点心,工艺独特、用料讲究、久负盛名。王兴记三鲜馄饨、鲜肉小笼曾多次获部优“金鼎奖”“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百年老店无锡王兴记(中山店)地处锡城繁华商业区中山路223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一楼营业大厅以主营王兴记与无锡传统名点为主,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设有风味厅、大众厅等大小餐厅,在此可品尝到无锡地区最负盛名的各种无锡小笼、王兴记馄饨等特色点心;二楼是王兴……[详细]
无锡道教音乐
  无锡道教音乐是江南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久远。吴地风俗自古以来信鬼好巫,加之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崇,道教在苏南的流传极为普遍。如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的璨山明阳观(原名洞阳宫)和建于梁代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的城中洞虚宫(原名青元宫),都是无锡当地著名的道教宫观,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茅山道教上清派对无锡的影响比较大,当地道教活动非常兴盛。至元代成宗时,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同为道教三大符录派而合为一流,从此南方地区所有信行符录的道派均称“正一派”(无锡道教“正一派”主要源自“天师道”和“西河派”)。明清至近代,由于统治者重佛轻道,加之战争破坏等方面的因素,民间道教活动渐趋衰落,但在一些较有影响的道观,香火则依然旺盛,醮事活……[详细]
王兴记小吃
  王兴记小吃,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申报。王兴记馄饨,江苏无锡著名的小吃,创始于1912年。该小吃皮薄爽韧,汤汁浓醇,肉馅鲜美。成立于一九一三年的“中华老字号”无锡王兴记是全国首批“中华餐饮名店”,因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特色鲜明、质量上乘而响誉沪宁线,扬名海内外,在港、澳、台等地区均有较高知名度。王兴记以悉心经营锡帮传统名点名菜见长,“中华名小吃”系列为无锡小笼、王兴记馄饨、花式面点、糕团等传统点心,工艺独特、用料讲究、久负盛名。王兴记三鲜馄饨、鲜肉小笼曾多次获部优“金鼎奖”、“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百年老店无锡王兴记(中山店)地处锡城繁华商业区中山路223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一楼营业大厅以主营王兴记与无锡传统名点为主,为满足消费……[详细]
清水油面筋
  清水油面筋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该菜品与惠山泥人、无锡酱排骨列为无锡三大名产,该菜品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已有近两百年历史。该菜品以小麦蛋白质粉(谷芫粉)为原料,用素油炸制,成品大小均匀、金黄溜圆、油光闪亮、皮薄松脆。油面筋吃法多样,既可加在各种素食中,也能与各种肉类配伍,炒、烧、煮汤均可。尤其是在油面筋中塞进肉糜制成的肉酿面筋,经得起久煮,不破不碎,口味极佳。要说清水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五里街梢的大德桥畔有座尼姑庵,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有时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常用生麸当主料,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烧饭师太总是麸疲汰生麸,浸浸一小缸。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那天没来。好几桌的生麸早上已……[详细]
太湖船菜
  太湖船菜也称为无锡船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肴,属于苏菜系无锡菜。主要原料有白鱼、白虾、银鱼、蟹、鳖等。泛舟游太湖,船家都备有精美的湖肴供应,由于它与饭馆里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渐渐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船菜讲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太湖船菜还特别新鲜,太湖船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菜之后,几道素菜特别时鲜嫩爽。清末民初有四只大型画舫的船菜最为著名,分别由姓王、杨、谢、蒋的四个老板经营,并各有自己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宝鸭、杨家的西瓜鸡、蒋家的蟹粉鱼翅、谢家的荷叶粉蒸肉,都是为食客所津乐道的佳肴。其中杨阿梅的苹香号画舫所供船菜特别出名。太湖船菜亦称之为“水上筵席”。它伴随着太湖、运河水上旅游的迅猛发展而形成。有近百年历史,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绚丽素雅、酥嫩鲜甜、色香味俱全,太湖船菜的另……[详细]
陶刻技艺
  陶刻技艺,无锡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在中华文明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古到今,陶刻是用来记录历史较有效的一个途径,最早的文字记录便是以刻的方式在甲骨上表现出来的。陶刻与众多陶刻载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砚台、均陶、精陶、紫砂等等。从陶刻装饰的文化来看。首先,陶刻装饰的本身是不可替代的;其次,对诸类文化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诸类载体的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飞越,便是有了文人的加入以后,设计紫砂器型,配以诗文、图面,加以铭刻,使之达到了一种“器以字贵,字以器传”的交融形态。如今,陶刻装饰的形态有了更进一层次的发展,将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更加生动的表达了出来。……[详细]
锡帮菜烹制技艺
  锡帮菜烹制技艺,江苏省无锡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无锡菜是无锡的本帮菜,也叫“锡帮菜”,是江苏主要的地方风味菜之一。无锡菜的口味偏甜偏清淡,擅长各类水产;花色精细,浓中带甜,尤其鲜香酥烂。无锡菜点在制作工艺上也注重情景交融的运用,菜肴配色和谐,造型绚丽多彩。无锡的传统菜点“梁溪脆鳝”、无锡酱排骨“、”“镜箱豆腐”、“太湖船点”、“天下第一菜”、“太湖白虾”,创新菜“凤谷锦鸡”、“鱼米满仓”,无锡的名宴“西施宴”、“乾隆宴”外来菜“云塔风鹅”“砂锅鱼头”等等,注重了太湖水乡风情的借用,充分体现了无锡菜点的文化内涵,注重与生活、与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充分显示了无锡饮食文化追求美、起点高的特点。精细和谐的餐饮技艺反映了无锡饮食文化的内在个性。如果作进一步的研……[详细]
泥塑(惠山泥人)
  泥塑(惠山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发源于无锡惠山,历史悠久,是无锡著名的民间艺术和特产。惠山泥人发源于惠山祠堂之中,兴盛于明清至近现代。最初由乡民作为农闲时的副业,逐渐发展为作坊式生产。清代中叶,在惠山五里长街、上下河塘,祠堂林立,几乎每一家祠堂门前都有一家泥人店,形成繁盛的泥人街。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类似于儿童玩具,用模具压制,以喜庆吉祥为题材,造型简洁,大胆夸张,圆浑拙朴,代表作品有《大阿福》《寿星》《蚕猫》等。细货,完全靠手捏,又称手捏泥人,以戏曲题材为主,故又称手捏戏文,用惠山脚下水稻田三尺深处的黑泥制作,是名副其实的惠山泥人。创作工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详细]

全部无锡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