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民俗文化

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南京钟制造工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京钟”因最早起源于南京,故名,后来制造地遍及江苏,故又名“苏钟”,为区别洋钟,又称为“本钟”,该钟的外壳造型仿造中国传统的插屏模式,故又有“插屏钟”之名。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一件自鸣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认识西洋钟表。清康乾时期,从中国的官廷到民间,开始大量仿制西洋钟表。第一个改进并制……[详细]
  窦村石刻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窦村石刻技艺始于明朝初年。明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从全国各地调集手艺精湛的石匠来京建都筑陵。南京东郊其林窦村因东南临近青龙山,盛产青石、白帆石等石料,且境内有运粮河与秦淮河相通,取材方便,交通便利,而成为营建都城的石匠汇集、定居地。丰富的石材、手艺精湛的石匠,为石刻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和必要的加工工艺,使得石刻工艺在窦村一带传承不息……[详细]
  方山裱画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据史书记载,装裱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魏晋时期已经萌芽;南北朝时,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这标志了中国书画装饰工艺初级阶段的告终;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详细]
  传统金银饰品工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一门制作金银器物的传统工艺,所制的金银器物可用于室内陈设欣赏,亦兼有实用功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代,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金银细工制作手工艺已大体完备,至明清时期,景泰蓝等工艺的运用促进了金银制作的发展,使得造出的金银器物更加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中心,是自六……[详细]
  南京微雕,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微雕是一门集书法、绘画于很小面积的雕刻艺术,要求作者有书画功底。制作材料为象牙、珍珠、贝壳、金、银、铜、铁等,要求材料质地细腻坚韧。工具有夹具、刻刀、涂笔、抹布、锯子、台钳、砂纸等。借助放大镜,屏住呼吸,用刀具在那些材料上雕刻。蝉人工艺起源于清朝的皇宫中,它又称为“小毛猴”。相传清朝皇宫中太监们百无聊赖、无事可做,于是突发奇想,用药材……[详细]
  周岗红木雕刻,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江宁红木雕刻(以周岗为代表,以下均称“周岗红木雕刻”)是以传统工艺为主要手段,以各种优质红木为原料,经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手工技艺。周岗红木雕刻传承于苏州香山派,兼收京、苏、广各派之优点,并蓄古典与现代之精华,其刻画入微、光洁精致,生活气息浓郁。制作各种佛像、人物、花鸟、珍禽、茶几、屏风等实用器具和工艺品。它流溢红木……[详细]
  抖空竹,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空竹是一种民间特有的音响玩具,在我国古称“空筝”,江南地区亦称之为“扯铃”、“嗡”等,流传范围极为广泛。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民间游戏“陀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就曾创作有《空竹赋》。《水浒传》中也记述过宋朝时期宋江等人观赏民间艺人表演空竹的情景。可见至少在当时,民间抖空竹活动实际上便已存在了。南京是我……[详细]
  送麒麟,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送麒麟”又名宫锣鼓、唱门子、唱麒麟,其形式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成,六合区属主要流传地。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民间传说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所以民间以其为吉祥的象征。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童年时代家境贫寒,逃荒要饭在金牛山脚下给地主放牛,其“杀牛悬尾”的故事便出自于此地。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屯田戍边”,发展农业,并采取一系列富民政策,深得民心……[详细]
  打五件,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打五件”是广泛流传于溧水县白马、共和、东屏、群力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表演形式。表演者通常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并能同时打击多种乐器著称。乐器一般有四到五种,包括大锣、小锣、镲、鼓、匀板等,俗称“打五件”。表演时,表演者以高脚凳为道具,将不同的乐器分别安放在不同部位,并捆扎停当,以方便演出。表演者头缠红巾,腰扎红绸,身着彩衣绣鞋,于冬末农闲春节……[详细]
  南京白话,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作为本土曲艺的重要门类之一,南京白话就是一种运用南京方言或南京官话(即南京地方的普通话)来逗人取乐的喜剧曲艺形式。它的产生与北方相声传入密不可分,大概可以归结为相声的变异与发展。南京白话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民间艺人原先只是简单地用南京方言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但是在具体题材创作、表现技艺等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和风格鲜明的……[详细]
  送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送春也叫唱春、颂春,是高淳民间文艺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春歌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曾有这样的传说:明建文末年,朱棣篡权,叔夺侄位,杀人如麻,- 人怨,出现六月降雪、冰封长江,南粮不能北运,有个道士自称“送春人”,密授马之清唱春歌以解冰冻,果然灵验。从此,马之清所唱的春歌在高淳一带流传,马之清也就成了送春的鼻祖。送春是自由学唱、自我娱乐的民间文娱活动……[详细]
  洪山戏,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六合洪山戏,曾名乡人傩,亦名香火戏,香火僮子戏。是在源流长的“傩”的基础上,经由香火会内、外坛逐步衍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戏曲,是南京地区一个最古老的剧种。洪山戏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因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攻打六合时,东门外泰山墩有香火艺人开坛作法事,借锣鼓音响为太平军挖地道攻城作掩护,艺人便以洪……[详细]
  小马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桠溪定埠小马灯从明代就开始兴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桠溪有位朝廷副使吕盛在云南为官,骑一匹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来回于云南和桠溪定埠之间,家乡人民为怀念他做官勤政,兴小马灯纪念他。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出场、十八罢灯。由年龄在十二三岁的小孩表演。人物有前、后马夫各一名,有关公、张飞、刘备、赵云、岳飞、岳云、杨再兴、王贵、……[详细]
  阳江打水浒,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流行在高淳县阳江镇丹湖一带的民间舞蹈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至今已有800年历史。打水浒又叫梁山战鼓,即以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为题材的武术表演。或单人,或群体,或徒手,或使用刀、枪、剑、棍,进行武术表演。最初,打水浒主要是为了操练武功,达到防身健体、守卫家园的目的,后来,则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民间艺术表演,并根据水浒传的内容,编排……[详细]
  砖墙打罗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打罗汉又名“叠罗汉”,顾名思义,是有打和叠堆之举。自南宋以来,打罗汉就在高淳砖墙镇洪户村以及阳江镇河上埂村、新桥村流行。打罗汉深受杂技的影响,但打罗汉是用真刀 ,实战实打,砖墙打罗汉就是这一风格。打罗汉采用佛教中的笑口(俗称嬉嘴)罗汉,亦称大头罗汉。大头罗汉多处穿场嬉戏,颇似马戏中的小丑状,在紧张激烈的打斗中,增加了喜剧性,使观众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