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民俗文化

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龙灯(丹阳龙灯),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又称“孙土盖(zhuài丹阳方言)龙灯”,是一种民间集体舞,属传统的“滚龙灯”。该龙灯发祥于丹阳镇双河社区孙土盖村。龙灯有“青龙”与“绿龙”两条,号称“日金龙”,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就传有“龙谱”、“龙田”,民间也有专门的村级“灯会”组织。丹阳龙灯经过了明、清和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经历代玩龙传人的总结、改良……[详细]
  西善民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南京西善地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山歌民调。当地人谢发宝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利用每年返乡探亲之际,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老山歌手家中,采集、整理、注释了山歌257余首,将本地农民千百年来口唱口授,正随着社会形态、经济发展面临湮灭的精神财富抢救保存了下来。后经过南京市相关文化部门联合对西善民歌进一步发掘整……[详细]
  固城十番锣鼓,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十番锣鼓,俗称大锣鼓,为流行于高淳县固城镇蒋山村的民间鼓乐,以“清锣鼓”为主。蒋山村的十番锣鼓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太平军进入高淳境内,百姓敲起大锣鼓,欢庆太平军的胜利。后来又称“十番锣鼓”为“太平天国锣鼓”,一直延续至今。十番锣鼓的演奏者都为本地村民,人数8至12人不等,组织开展自娱性演奏。十番锣鼓打击乐用双……[详细]
  太子山传说,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太子山系南京老山余脉东延的一个丘岗,海拔58.8米,为六合区大厂街道制高点。明清时,太子山北有座太子庙,至民国时太子山虽荒秃,然寺庙几经修葺,香火仍盛。建国后,尚留存《太子山》碑一块及部分奇石。相传东海龙王的太子化身出游巧遇渔家女阿凤,二人一见钟情并相知相恋结为夫妇,却不幸被龙王阻拦并拆散,阿凤为救夫被龙王的兵将从空中挥下身亡,太子……[详细]
  白鹿遗踪的传说,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鹿行踪的传说”发生在高淳县阳江镇,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宋徽宗采纳太师蔡京的建议,派张抗将军率军前往江南石臼湖畔围湖造田,此时正值隆冬季节,丹阳湖一带大雪纷飞,湖滩被茫茫白雪所覆盖,看不清地形之高低。焦急的人们突然发现雪地里有鹿走过的痕迹,鹿性通灵,必走高处。于是,人们便顺其足迹定圩基,筑成周长84里,可垦田950顷的大圩,……[详细]
  南京老地名,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南京老地名,系位于“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和秦淮河、滁河流域南京十三个区县境内,从先秦至民国,历朝历代产生的地名。南京是具有近2500年建城史、十朝都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为我国南方的大都市,在“六朝”和明初,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昌业盛,人口稠密,滋生的地名特多,是个老地名“富矿”。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依其主观……[详细]
  水八鲜饮食习俗,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古有“珍用八物”之说,今则“水有八仙”之誉。凡此八蔬,都是水生植物。虽说都是些家常菜蔬,并无富贵之气,但一经善于烹饪人之手,简中丰味适得其时,一上口便觉鲜嫩水灵,清虚淡雅。这种清淡本色,水性真味,迥异于北地的蒜酪之风,恰如清代袁枚所说,“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水八仙,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苏南地区的低荡圩田,历来是水生作物的传统产地,古代……[详细]
  上梁仪式,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上梁仪式是长期流行在高淳地区的一项民活动,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有了住房才能安居乐业。高淳民间建房的风俗习惯十分讲究,如选基地、定门向、动土、看日子找方位,以及上梁、进屋等一套规矩礼节,都是受《宅经》理论的影响,按古代的一套做法,一代代衍变下来。建一座房子看地基、动土、定磉、献架、上梁,一环套一环,都要按规矩办事,一点不能马……[详细]
  夫子庙花鸟鱼虫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自古就有花鸟鱼虫的饲养和交易历史。如城南秦淮河畔的大百花巷、小百花巷、花市大街等地名,都与花市相联系。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分明的气候特点。该地花鱼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也记录了这里的地理生态与民俗活动状况。明末以后,南郊花神庙为久负盛名的花卉养殖基地。当地就有花……[详细]
  南京赏梅习俗,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至少在西汉时就被引种栽培和应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民间赏梅、咏梅习俗盛行,存有大量咏梅的诗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赏梅之风历代相沿。据史实记载,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城南梅岭岗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在今南京的多处赏梅地点中,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为最佳。梅花山位于今江苏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的钟山……[详细]
  灵芝传统知识及应用,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灵芝,是祖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素有“仙草”之誉。古今药理与临床研究均证明,灵芝确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论及灵芝的著作,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此书收载365种药品,并将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则被列为上品。此书详细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详细]
  梁氏接骨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南京世医“梁接骨”,早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一位从阿拉伯来华的医生在开封定居,担任有朝廷的金创正骨护驾供奉(骨科医生),为权贵宿卫治疗外伤诸疾。因医术高超而被宋王赐姓“梁”,并赐长子名“爱”,次子名“婴”。他们来开封后广为百姓治病。因其祖传秘方治愈率高,求医者门庭若市。梁氏祖传药物方剂曾载《宋修本草》,其后代曾参与元……[详细]
  张简斋国医医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世居秦淮鞍辔坊的张氏医术一脉传承,发展到张简斋这一代,已形成独特的“国医温病医术”。张简斋温病医术在民国时期盛极一时,被尊为“当世医宗”,“南京二张”(张简斋、张栋梁)之首,还被誉为“南张北施”(张简斋、施今墨),可谓冠盖满京华。张简斋祖辈为“新安医派”传人。张氏迁居南京之后,皖、苏、浙一带经常发生瘟疫,张简斋之父张厚之在诊治疫……[详细]
  明觉铁画锻制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溧水县志》记载:汤鹏,字天池,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人,生于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为中国铁画艺术创始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年,汤鹏在芜湖的打铁铺与清初著名画家萧尺木(字云从)近邻。少年汤鹏对绘画很感兴趣,常在劳作之余观看萧尺木作画,晚上就在江边沙滩上用竹枝练习绘画。萧尺木觉得汤鹏是个铁匠,根本不懂画事。汤鹏十分生气,决心以……[详细]
  龙袍蟹黄汤包加工制作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龙袍蟹黄汤包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划子口街道的陶戟师傅创办了“太平春饭馆”,继承了蟹黄汤包传统工艺并传至秦有发,易春炳、沈0 继续经营,深得食客好评。20世纪60年代,秦有发传人周玉春接手百年老店“老鸿园”将蟹黄包工艺承传并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后,“六八酒家”、“长江大酒店”等餐馆应运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