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皮毛加工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禄口皮毛制作行业创始于晚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我国江、浙、沪地区久负盛名。1905年前后,由山塘姚金余带领陶仕贵等人去日本从事皮毛行业学艺发展。中日战争后部分皮毛从业人员归国,在苏州、上海继续经营皮毛业。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苏州、上海皮毛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大小皮业作坊和店铺有几十家。南京、扬州为领头的两派体系……[详细] |
洪蓝玉带糕传统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洪蓝玉带糕是溧水县地方名特产品。据说当年乾隆皇带六下江南之时,曾游历到无想寺,并受到住寺僧人的款待,当僧人以洪蓝地方特产糕点招待这位皇帝时,乾隆见其外形长长方方,其色洁白如玉,入口绵软细腻,品后齿颊留香,顿时龙颜大悦,极口赞道:此似朕之御带也。因此,洪蓝玉带糕又叫“御带糕“,明清时期,洪蓝镇是有名的水运码头。明初,朱元璋……[详细] |
星甸清真(烤鸭、五香牛肉)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星甸镇为浦口区内较大的回民聚居之地,从事饮食业是回民的主要谋生手段。自清代中期以来,星甸的回民制作的清真鹅、鸭、牛肉熟食就很有名,其中,尤其以清真五香牛肉别具特色,成为流传至今清真特色食品之一。清真五香牛肉的特色是高蛋白、低脂肪、纯绿色食品,肉呈荸荠色,特有的五香味,越嚼越香,回味无穷。食用时,切片装盘配以磨……[详细] |
南京香肚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京香肚,又称小肚、腊肚、冰糖小肚。其形如苹果,娇小玲珑,肉质紧实,红白相间,切片可“薄如婵翼”,吃起来香嫩爽口,略带甜味。南京香肚是一种腌腊食品,生产工艺十分独特。它依托南京冬季时间长,温湿度适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经过特殊处理的猪膀胱为外皮,以精选的猪肉为主要原料,从盐、糖、香料等为辅料,于每年入冬时开始生产。经过……[详细] |
绳结,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金陵绳结编结技艺简称“金陵绳结”,其产生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那些天造地设的线形材料,肉草、棕、竹、葛、枝条等,原始人群唾手可得,当他们采集来并拧扭、交叉、用于穿系、捆扎果实和猎物时,最原始的编结就产生了,可以说结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因此,它的发展成为一种交流感情,传递文化,寄予吉祥的装饰物,在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金陵绳结……[详细] |
苏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诞生于明代中期的江苏南京、苏州、扬州等江南地域,此后发展壮大,备受世人推崇,世代流传,并且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各大博物馆均馆藏有中国红木家具精细制作的文物。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的出现对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家具设计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经典的家具设计作品,无不包含着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的传统……[详细] |
六合牛脯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六合牛脯又称六合盆牛肉。早在清代就是朝廷贡品,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金奖,1931年在镇江举办的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大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又多次获省和国家食品最佳特色奖和特优银奖,名扬海内外。六合牛脯具有红褐光润,酥香鲜透,色味俱佳,油而不腻,营养丰富的特点,有增进食欲、强身社体,延年益寿等功效。酥:筷子一夹就散,入口……[详细] |
葫芦画,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葫芦画古来有之,俗语“依样画葫芦”,显示了葫芦画作为民间手工技艺,源远流长。中国种植葫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葫芦以其优美的形态,特殊的质地,广泛的用途,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生产和娱乐密切相连。从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然而葫芦彩绘艺术由于种种原因,未曾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独立、稳定的门类,几乎失传。张苗先生出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详细] |
石桥门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石桥门笺”的故乡石桥镇,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西郊。“石桥门笺”俗称“天剪”,是一种纸张雕刻美术彩绘工艺制品,属剪纸的范畴。它主要是用于农村的传统节日或喜庆日子进行张贴或悬挂,以增添节日喜庆氛围。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人们……[详细] |
根雕,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详细] |
烙画,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在《辞海》艺术分册中,烙画又称“烙花”、‘烫花’,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用烧热的铁钎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烙画原是民间手工艺的一个品种,多用于器物(尤其是木器)的实用装饰,指在某种器物上烙以花、鸟、鱼、虫,或以烙的方法复制出人物、山水、走兽。烙画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木板烙画、树皮烙画、纸烙画、布烙画、着色烙……[详细] |
六合民间画,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六合农民画,又称四合民间画,是包括当地年画、钟馗、中堂、灶头、家具、剪纸、木刻、刺绣和婚丧、祭祝用品上系列民间实用传统美术,以及近当代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美术元素,又有现代生活内容的纸质观赏性绘画。六合农民画流传于六合区冶山镇及周边乡镇,形成的具体年代尚无法确证,题材以民情风俗、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乌兽、生产劳作为主。……[详细] |
解表,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解表”,又名“跳表”、“盖表”(“解”、“盖”即押送之意),流传于南京六合区及其毗邻地区。“解表”是在香火戏的发展0 现的祭祀性舞蹈,以其表现的内容为舞蹈名称。但除老艺人介绍及唱词所提供以外,“解表”形成的具体年代尚无法确证。乡间人家遇丧事时请人做香火会,香火会后是香火戏,香火戏是香火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表”则是在香火戏结束前表演,……[详细] |
古柏跳八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高淳县古柏跳八恺,又叫“跳八怪”,自明代以来,一直流传于古柏镇永城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村目前有200多户,800多人口,有姓马、杨、汪三大姓氏。从前,每到过庙会,村里都要开展祭祀活动,马氏举行跳八恺表演,杨氏举行跳五猖活动。跳八恺和跳五猖同属古代祭祀性傩舞,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舞蹈动作、服装道具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跳八恺……[详细] |
皮老虎,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民间舞蹈皮老虎,又名金虎灯舞,相传发源于湖南、湖北地区。十八世纪末,由于丹阳财神古庙会“跳财神”风俗的兴起,有民间艺人引进了“神虎灯”。1942年春,丹阳文化绅士康益文先生邀请了湖南籍虎灯老艺人邹应州老师傅和王茂松先生合作,对引进的“神虎灯”进行系统编创,形成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皮老虎。皮老虎在丹阳有着300余年的发展历史,民国期间是其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