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吆喝,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吆喝,俗称“叫卖声”,古又称“市声”,是最为质朴原始的广告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描写。宋元时,市声广告进一步发展。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音,其吟哦俱不同”。明清两代,市声广告更加活跃。蔡绳格的《一岁货声》收集了大量的叫卖声,成为市声广告的集大成……[详细] |
金陵洪氏眼科医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名闻遐迩的“金陵洪氏中医眼科”是南京中医学界的一朵奇葩。自民国初年起,洪氏中医眼科即开设于城南秦淮河畔的琵琶巷34号,100多年来造福了无数眼疾患者,得到广大患者的口碑相传。金陵洪氏中医眼科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洪立昇创立。洪氏1878年出生于南京中医世家,因当时求医的眼病患者甚多,社会上中医眼科又少,面对此况,时值而立之年的洪立……[详细] |
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金陵“老药工”杨文琪,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周家楼镇的一个中药世家。自清代中叶起,祖上就在周家楼开设“恒德堂中药店”,从事中药材经营、加工、炮制工作,历数代而不衰。1941年,13岁的杨文琪读私塾期满,遂回家跟随父亲学习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受到中医药世家的最初熏陶。1943年,他遵父亲之嘱,赴泰州“翟泰和中药店”拜……[详细] |
火罐疗法,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针刺拔火罐疗法是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古老疗法,源远流长。卢胜林所掌握的此项技艺承家传之法,贵在辩证,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满意,有别于足疗房,美容厅之法。该疗法彰显传统自然疗法魅力,治疗面广,操作简便,疗效满意。主治病症:1风寒风热感冒,2胃疼胃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手术后肠粘连。3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胘晕症。4颈……[详细] |
金陵瘰疠诊疗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脉学,属中医诊断学范畴,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脉学著作“汗牛充栋”,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记载有27脉,如何识别这些脉象,一直让人“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潘少兰深以为然。在博览群书和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在手稿《医学常识》中,撰写了“脉象歌”,总结出脉分浮、沉、迟、数四大类,认为这四者是诸脉之纲。概括起来说就是“先大体分……[详细] |
南京铜雕,第三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铜雕,即以铜为材料进行雕刻的工艺。我国的铜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青铜器上的刻画和铭文,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宴射画像杯、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铜器残片、河南辉县赵固出土的战国宴乐射猎纹鉴等青铜器上的纹饰,均为器物铸成后浅刻而成。与此同时,兵器上也出现了刻画的鸟篆文,如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上的刻文等,都是早期的……[详细] |
南京画石,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画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人类的岩画艺术,岩画是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和石头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它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贺兰山是中国岩画较集中地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距今已有3000——10000年历史,近年来据考证在南京汤山溶洞中也发现了南京古代……[详细] |
南京风筝,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代表性项目。风筝古时称“纸鸢”、“纸鹞”,后称“风筝”,为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南京风筝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史载风筝起初是20世纪20年代,夫子庙卖风筝艺人作为军事或运输之用,《南史·侯景传》中有“梁王纸鸢载诏求援”之事。唐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造纸技术的普及,风筝逐渐演变为普通民众的娱乐玩具。明清两代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明节前后……[详细] |
木雕(高淳木雕),第三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木雕、砖雕、石雕,是高淳民间手工技艺的一大特色,其中木雕技艺堪称高淳“三雕”之首。高淳木雕制作技艺盛行于明清,根据《高淳县志》记载,明代的邢献之兄弟二人,能在一颗胡桃壳上刻出“十八罗汉”,不仅神态生动,而且屋宇、松竹及题字无所不备。高淳木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在高淳老街那些明清建筑群中,木雕随处……[详细] |
南京提线木偶,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木偶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中国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木偶戏已流行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至今已有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木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布袋木偶,即套在手上的,也叫指头木偶;二是杖头木偶,是木偶在上,人在下,用三根棍子来操纵的……[详细] |
万安脸子会,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主要流布在江宁区湖熟街道万安社区永安中村及原永安村万安圩区附近村落。脸子会是民间集体舞,自宋末时起,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在江宁区龙都东狱大庙朝圣时表演。脸子会是根据水泊梁山天庭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化身为水泊梁山108将的传说,推崇替天行道、除暴安民”,用紫檀木雕刻成面具,彩绘成宋江、晁盖等36天罡星脸谱,“脸子”背面横插一小细……[详细] |
中马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桠溪镇金山下自然村是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前是金山,村后是望玉山。金山一带曾是岳飞抗金的古战场,桠溪镇保存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遗址,即为岳飞抗金遗址。从明代开始,村民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根据岳飞抗金的事迹自编自导了这种中马灯,在当地表演,一直传承下来。“文革”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表演。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为发展农村……[详细] |
葛塘三花舞,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三花”即是指花船、花轿、花担。葛塘三花表演就是将其连为一体的组合表演。花船、花轿、花担其各自形成的历史与年代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艺术结晶,是由劳动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愉快的劳动其真情实景升华而成的精品艺术。花船舞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是江边上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逢年过节,葛塘、长芦各地都喜爱表演这种民间舞蹈……[详细] |
龙灯(长芦龙灯)(扩展),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龙是我国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的动物,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也即所谓“图腾”。高淳县龙舞品种很多,有抬龙、康龙、板龙、双龙、滚龙等等,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的抬龙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在本地区享有盛名,影响最大。长芦抬龙,原称板龙,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龙身每节粗在0.8米直径左右,……[详细] |
麻雀蹦(龙都娃娃鼓),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的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传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