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五华县民俗文化

五华县十大民俗文化

五华竹马舞
  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明朝末年传入五华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主要分布在五华区域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五华县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戏班22个,遍及村村寨寨,现已83岁的竹马舞传人李宗强,谈起竹马舞即手舞足蹈,他的家庭竹马舞演出队很受百姓欢迎。竹马舞表演道具独特,有竹马、舆车、浪伞、唢呐、彩扇和鱼、鸡、鹅、兔等饰物。角色众多,有竹马郎、竹马娘、有丑公、丑婆、推车手、浪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等。近年来,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五华竹马舞进行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如今的竹马舞,热情奔放,诙谐风趣,以人唱灯、以灯喻情,载歌载舞,情景交融,丑公丑婆舞扇花,马郎穿袍骑竹马,侍女紧跟撑幌伞,新娘摇扇座推车,鸡鸭……[详细]
锣花舞
  “锣花舞”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奉朝”。奉朝有七个程式:一、请神拜朝,二、发兵,三、安灶,四、奏表,五、招兵差将,六、更朝,七、送神。“锣花舞”就是从请神拜朝、发兵、招兵这三项程式展示中最为集中的体现。“锣花舞”在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表达形式,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形成了“锣花舞”独特的表现形式。“锣花舞”传入五华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间安神、安龙、转火、庙会、祠堂拜祭都会请来“锣花舞”艺人来做“奉朝”法事,以祈求平安、财丁兴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消灾除难。“锣花舞”在清代时期活动较为盛行,当时的代表性人物余三法师锣花舞技艺非常高超,后授徒古兆侍郎(法号)……[详细]
下坝迎灯
  下坝,地处五华县县城东部,有三个行政村,下一、下二和高榕,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多人。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欠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前面的年份不读)亲率年轻力壮的男丁和妇女挖泥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由于工程耗资巨大,周瑄公传授村民用绿竹制作彩灯、花灯出售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后来此工程受到了朝廷钦差张副使赞许,特旌匾“一方赞化”,并把引水圳命名为“周仙……[详细]
长乐烧酒制作工艺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得名于公元1071年宋朝长乐县之设置,迄今已有逾千年历史。明代五华(旧称长乐)各乡已普遍采用糙米焖饭、小曲发酵、小盆蒸馏的技术酿制烧酒,但在众多的烧酒品种中,仍数岐岭长乐烧最为著名,据清道光二十五年《长乐县志》记载︰县属出产烧酒甚多,长乐烧著称,岐岭为最佳。在岐岭太平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长期积淀而成的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包括浸米、焖饭、摊凉、落种、拌匀、落瓮、转碗、接水、翻醅、封醅、发酵、蒸馏、窖藏、勾调等,每道工序缺一不可,而且制酒过程中选用优质稻米为原料、采用自制特种饼曲为糖化发酵剂、汲取粤东名山玳瑁山穿石而出之甘泉精制而成,酿出的长乐烧酒因“蜜香幽雅、醇厚绵柔、舒适引口、回味怡畅、醉不上头”的独特风格……[详细]
五华采茶戏
  五华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属广东省梅州市辖。全县有16个镇,411个行政村,3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来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为主表演风格的五华采茶戏,亦被誉为粤东采茶戏。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通俗易懂。采茶戏的音乐唱腔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创新,运用板腔体为主表现形式,借鉴合唱、伴唱,吸收时代音调,以高音二胡为主奏乐器,伴奏还有扬琴、琵琶、高胡、板胡、笛子等,适当加进西洋乐器,采用特色性的打击乐器和创新锣鼓经以及各种现代节拍、节奏成份,与当……[详细]
五华石雕工艺
  五华石雕,历史悠久,石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名闻遐迩,已有460多历史,故五华素有“石雕之乡”称誉。在古代,五华人就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桥和建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用石制成门框、碓、柱、梁、石狮等遍及乡间,展现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建国前,五华从事石业的工匠,大部分散在农村,亦石亦农,仍民不聊生。在农村失去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处境下,迫使奔走他乡,凭一技之长,出卖劳力。清光绪二十二年(1842),香港归英接管,城市初建,那时五华石工进港者众多,百年来不下万人,享有“东方明珠”称号的香港,建筑需用各色石料,十有八九出自五华石工之手,凿山填海、兴建桥梁、……[详细]
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14至20条。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话。表演艺术独特,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传统剧目43个,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价值包括: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详细]
五华“扮古事”巡游活动
  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每逢节日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图为五华县水寨镇玉茶村在“重慢节”举行“扮古事”巡游活动。……[详细]

全部五华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