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盐焗鸡,相传是由客家先民在迁徙路途中,用盐包裹的“盐煨咸鸡”演变而来,至今有千年历史。盐焗鸡主要选用客家山区约为1.5公斤的土鸡为原材料,经草纸、砂纸制型包裹,炒热海盐,放锅焗制、严控火候等10几道传统工序精制而成,有“鲜润、咸香、醇厚、皮爽肉滑”等特点,具有食疗滋补功效。盐焗鸡是客家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角”,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更是世界客属华侨“寻根问祖”时必觅而一尝的珍品,可以说“吃上……[详细] |
“五句板”也称“乞食歌”“叫化歌”,多由沿门乞讨的乞丐、盲人传唱,是梅州客家传统曲艺项目。一般由七言、五句组成,押韵在一、二、四、五句,每首用“尾驳尾”的修辞手法串联起来,通常有演唱者手执竹板、击节伴奏。五句板腔调属说唱体,节奏型强,有平板、拖板、欢板、吊腔、叠板、哭板、怒板、骂板等多种。五句板适用于长篇叙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万里寻夫》等,每篇多至一二百首。演唱者在演唱时,“进进出出……[详细] |
客家山歌剧是地方戏曲剧种,已入编《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客家山歌剧由“线吊戏”(提线木偶剧)的“丑戏”发展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发轫于清中叶,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以梅州为主要基地,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以及广西贺州等海内、外广大客家聚居地,拥有上亿基本观众,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戏。客家山歌剧以客家方言为舞台语。客家山歌剧的文学剧本用客家语言使用习惯写成。唱词以客家山歌的基本格式(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详细] |
《铙䥽花》是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源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的“香花”佛教,而“铙䥽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项目。“铙䥽花”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付重约1公斤……[详细] |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带有宗教舞蹈的明显特征,与佛教在粤东客家地区的流传有密切关系。早在唐代文宗太和年间(约公元832年),佛教即传入古梅州地区,后被称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动就称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喜爱舞狮,僧尼便在民间的丧礼道场中,引入舞狮配合禅器敲击,席狮舞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详细] |